第213章(第3/4页)

会议室里气氛恢复轻松,大家又说笑起来。

魏紫却在这时候摇头说:“恐怕也只有咱们觉得好,工程师和技术员未必满足于现状。”

“魏科长,你这话是啥意思?有人跟你反应什么情况了?”

“没人反映情况,但风言风语倒是挺多的。”魏紫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说,“我查了一下各厂在水产供销公司时期的资料,最近的一次技术人员晋升是78年年底,有的厂,像是冷冻厂和水产制品厂已经六七年没有技术人员晋升了。”

宋恂接着说:“以前各厂的技术人员比较少,咱们就不翻旧账了。但是这两三年间,每个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都有所增加,对技术干部的职称评定工作也要抓起来了。要让大家看到,通过提升技术水平而得到晋升的可能性。”

组织买生活物资之类的都是小节,技术人员真正需要的是在业务能力方面的认可。

说得通俗一点,只要职称提上去了,工资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有了钱,人家买什么不成?

“公司马上会成立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有各厂的总工,也有从其他科研单位请来的专家。”宋恂瞅了鲁锚一眼说,“船厂的技术员和工程师比较多,可以在厂内部单独组成委员会,对干部职称进行评定。”

这个决定让几个工厂的领导都有些措手不及。

技术干部晋升不是小事。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家升职以后的工资待遇问题。

“宋书记,晋升技术干部是应该的,但是不是等到明年再做?”水产制品厂的书记提醒,“再有两三个月就该年底结算了……”

宋恂挥手说:“给技术干部涨工资是应该的,只要人家的技术水平达标了,这就是应得的。不知你们看了昨天的《海浦日报》没有?如今的人才流动,已经不单单在国营单位内部了,有些个体私营企业也会从国有企业中挖掘人才,人家的工资待遇给得相当丰厚。一个月的工资顶咱们半年的。”

“那个我看了,”鲁锚说,“他们之所以给这么高的工资,主要是因为招不到人!有国企铁饭碗不端,谁会去端个体户的饭碗呢?我刚开始觉得没人会去,但是昨天下班的时候,我听到了几个老工人聊天才发现,私企挖角的事还真不能掉以轻心。”

“怎么说?”

“有个技术工人48了,他自己算了一笔账。在私企干两个月的工资,相当于他在厂里干一年的。他要是干到六十岁退休的话,剩下十二年的工资,在私人工厂干两年就到手了。”鲁锚摇头说,“人家在厂里办个停薪留职,退休以后照样有退休工资拿。”

“别说工人动心,我都跟着动心了!”

宋恂让孙翊把职称评定的相关资料发下去,笑道:“所以啊,咱们就别管年初还是年尾了,先把人才留住才是正经的。毕竟都是咱们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是因为工资待遇这点事,被人撬走了,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

“资料都发给大家了,公司会对报名参加晋升考试的人员,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成就等方面进行评审。大家跟职工们多宣讲几次,强调一下评定职称的重要性,工资待遇、培训机会、晋升空间等方面的优势,都在这份资料中详细介绍了。各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做出调整,报请公司党委审批即可。”

塑料包装厂的闫晖将这张纸大致浏览一遍,叹道:“宋书记,即使大家的职称晋升了,涨了工资,跟私人工厂的工资仍是比不了的。如果人家就是奔着高额工资去的,咱们根本留不住人。让他们在厂里得以晋升职称,反而还成了他们跟私企老板谈工资的加分项。”

“‘怕燎牙烫喉,就不喝汤吃肉,这是因噎废食。’”宋恂不喜欢开长会,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怎么提高科研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那是你们各厂领导要去考虑的问题。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个思路。”

众人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散会。

“其实不少社队工厂和私人工厂的技术水平相当有限,时常要找大厂工程师帮忙解决问题。与其让咱们的技术人员偷偷摸摸接私活,还不如让大家光明正大的干。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适当对外接一些小厂的技术订单,然后分派给自己厂里通过了职称评定的工程师。单位象征性地收取费用的两三成,剩下的归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所有。如此一来,既帮助了社队企业,也给厂里创收了,技术人员还能利用自己的技术赚一份外快。”

宋恂拿着笔记本走出办公室前,回头说:“现在内部外部的压力都不小,企业领导做工作的思路和手腕也要灵活一些。大家都回去打开思路,各自想想创收办法,刚开始肯定是要走些弯路的,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就是了,不要畏惧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