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兵谏”的结局(第2/2页)

不过国主李求凰明发诏令,饶恕这一万人的罪过,所以他们的性命倒是无虞,至于将来是会被打散加入各个军队,还是从另找一人领军,这就得看朝廷的商议结果了。

“所以,这七万大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兵临城下?”秦轲问道。

高易水坐在椅子上,美美地喝了一口茶,笑着道:“他们声称是得到了诏令,三日内必须赶回定安城,拱卫王都。不过嘛……这三日到底是哪三日……只怕就十分微妙了。”

秦轲不明白:“什么意思?”

高易水无奈地看着他,心想听阿布说,这家伙在太学堂呆了也有些日子,可对于军政之类的事情怎么还是这般一知半解的模样?

而景雨温和地解释道:“征南骑军虽然行军速度很快,但再快也不可能在几个时辰内跨越数百里直到定安城下,如果说是王宫中兵谏发生之后,李求凰才派人出城送信求援,先不说当时李岐早已经派了军力掌控了整座定安城的大门,几个时辰之内,就连送信的人都未必能到达九原城,何来的七万大军?”

秦轲试探着道:“所以……这七万大军,早就已经出发了?”

“只能这么解释。”景雨道:“或许……杨太真从一开始就知道昨晚会出事,所以早在三天前就以李求凰的名义提前召了征南军前来,以备不测。”

高易水赞叹一声:“还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怕李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前脚包围了宫墙,结果后脚甚至有人把整座定安城都给围住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领着军队死战,最后死在定安城内;这二嘛……自然就是束手就擒了,虽然他仍然会死,但那一万定安军,还能保全。”

“杨太真。不是个简单的人。”景雨顿了顿,把那封帛书在烛台上点燃了,又放进火盆之中,“一个女子,纵然有李求凰的百般纵容,可她能在唐国朝堂上站稳脚跟,甚至越俎代庖地去替李求凰发号施令,本就证明她有治国之能。”

高易水点头道:“蔡邕还是小看了她。”

景雨摇摇头,道:“未必是小看了她,只不过……蔡邕他终究是迈不过‘忠’这个字,哪怕没有李岐那一万人又如何?三千死士,一半的禁军,已经攻到了大殿之外……未必没有机会啊!只要能杀死杨太真和王云,杨党自然溃散,就算征南骑兵到了,也已经无力挽救大局……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