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唐军来使(第2/2页)

朱先生跟着道:“也并非是林将军有意不让我面见各位,实在是此事不得不谨慎,那时郭开郭大人统领三郡,我若是暴露了行迹落得个身死神灭的下场,诸位又何来归降一说呢?”

“不过嘛……”朱先生两根手指轻轻捏起嘴边的胡须,摇头晃脑道:“今日我既然已站在诸位面前,证明我唐国确实感受到了诸位的诚意,现下只要将马厩里的障碍扫除,我可以保证,诸位到我唐国一切职位供给不变,还可以额外得我唐国嘉奖,更上一层楼。”

说到这里,朱先生脸上更是得意洋洋,“如今,行州城与外界断绝了一切来往,水源也被我唐国截断,虽有坚城,迟早也会被我唐国的铁骑攻破,说不定将来诸位将军中的某一位还能担当重任,成为一地郡守,岂不美哉?”

“用墨家的叛将,守墨家的城池?”张九新依旧带着淡淡的笑,话语中却透出嘲讽,“唐国真有这么大的胆子,不怕我们再临阵叛逃?”

“老张,你说什么呢。”林信面色一黑,赶紧走到张九新身边拉了他一把,转过头去对朱先生施了一礼:“这……张将军他生性谨慎,有些担忧罢了,朱先生莫要见怪……”

“理解理解。”朱先生立刻显出一派大肚能容的模样,朗声笑着道:“张将军果然心思缜密,不过,张将军的顾虑或许并不存在,本来我唐国大军出征前,国主便再三叮嘱,愿降之人视同手足兄弟,绝不横行杀戮……”

“本来嘛,墨家与唐国都承袭前朝,携手平定天下乃是普天之大愿,南边的荆吴算个什么东西?一个半大孩子,不过沾了点叶王的血缘,就坐上了国主的位子?说到底,还不是诸葛宛陵那个窃国贼子的傀儡?如此贫贱之人也敢厚着脸皮承接那前朝的膏腴之地……呵呵。”

秦轲缩着脑袋,脸色变得不大好看起来,虽说他一直不怎么喜欢诸葛宛陵这个人,觉得他心机太重,令人反感,可听到旁人这般讥讽他,秦轲又有些鸣不平了。

当初吴国百姓们因为连年征战而饱受苦难的时候,唐国的上位之人做过些什么好事吗?

没有。

他们冷眼旁观,只希望吴国的那些士族们自己空耗实力,好让他们最后坐收渔利,而眼见吴国的乱局之中逐渐出现了摇旗呐喊,收拢民心的义士,最后一举建立起荆吴的时候,他们又恼羞成怒,觉得到嘴边的肥肉成了别人的盘中餐,心中愤愤不平。

于是才有了唐国举兵南下,扬言三个月内平定荆吴,斩杀国贼,“救吴国百姓于水火”……

然而,在荆吴生活了几个月的秦轲很清楚,百姓们从始至终都憎恶着唐国,没有一人相信他们那冠冕堂皇的征战理由。

因此,他们才感激那个人。

那个人稳住了各大世家,将四分五裂的吴国重新拼凑起来,与士族一同重建朝堂,恢复制度,他给了百姓们一个没有征战的富庶江南,给了百姓们一口饱饭,更撑起了一片令人心安的雨棚,收容了本该像秦轲一家人那样流离失所的人们。

要说绝不横行杀戮,秦轲也是在心里暗暗讥笑了一番。

锦州前杀俘的场景,他可一刻都没有忘记,只是在场的几位将军因为一直被困平谷,与外界消息并不互通,才会理所当然地信了这唐国来使的鬼话。

秦轲静静地站着,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心神却早已不在这间营帐之内了。

他在默默地计算时间,等待着需要他惊天暴起的那一刻,等待着一切的开始……或是落幕。

帐内的火盆提供了十足的暖意,闻着那股微微有些刺鼻的木炭气味,秦轲的风视之术已经将帐外很远处的动静送到了他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