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四当(第2/2页)

不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这位白大人身上是有一些皇室血脉的,若按辈分当今圣上甚至还得唤他一声皇兄。只是身份来的不正,尊贵之余却又遭人忌惮,只能把他安置在翰林院终身不许干涉朝政,只是明面上说得过去的一种囚禁之法。

俞大成已经进了那两扇朱漆大门又回头看我,我这才收了思绪快走了两步跟上去。

翰林院一入门先是并排而立的学士院和翰林院,又有南厅五间,北厅五间,中间以廊庑相连,书阁、纸笔库、仰观台分散其间。我当时年纪小,皇上说要赐我不必科考直接入翰林的时候还觉得这么个小院子有什么意思,我要做就做像我爹爹那样的相国首辅,或者小舅舅那样的封疆大吏。

殊不知欲行千里,当以跬步积之。如今想起来,只觉得恍如隔世罢了。

穿过学士院,便见东边阑槛旁站着两个人正在高谈阔论,一看见我俩立即噤了声,两双眼睛打量过来,好奇里边又带着不加掩饰的鄙夷。

俞大成停下冲两个人拱了拱手,那两人就当没看见一样,结伴走了。

我看着两人的背影开口问道:“毕之兄,他们这是?”

俞大成摇了摇头,“没事,不用管他们,咱们做好自己的,于心无愧就行了。”

我点点头,看上去这个俞大成在翰林院里也不怎么受待见,好在人通透,跟他一起共事倒也不算无趣。

俞大成一直把我带到了翰林院最角落的一间房前,这间房紧贴着东宫墙,阳光照不到,如今正笼在一团阴影里。俞大成指着正中间的牌匾上的四个大字冲我道:“以后这里就是咱们坐衙的地方了。”

那副牌匾跟门口翰林院那三个大字就没法比了,一块毛边都没磨平的木头板子,上头用行书写了三个字——“四当斋”。其实这字写的不错,字迹入木三分,只是有些墨色在木头间隙里晕开了,这才显得潦草了些。

可惜没有落款。

“甭瞅了,我写的,”俞大成抬手推开了房门,一股潮湿的霉气扑面而来,明明已经阳春三月了,一进房间我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这里头的阴冷劲儿像是从地底下渗出来的。

这房里没别的东西,并排而立的四张大书架,上头一摞摞摆的全是书。

“这里本没有名字,堆的竟是些佶屈聱牙文章,平时很少有人来。后来我接管了这里,就找了块木头牌子给它取了个名字。”

我抱着胳膊搓了搓起来的鸡皮疙瘩,问道:“为什么叫四当斋?”

“四当者,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①,”俞大成一边说着一边开窗透气,哪怕现如今阳光还照不进来,但外头到底是比屋里暖和一些。

“这些都是我的友朋琴鼓,更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对这些书心存感激,一定得把他们照顾好了,你坐吧。”

俞大成指了指屋里唯一一把椅子让我坐,我摇摇头示意自己要四下看看,俞大成便自己拖过来坐下来。刚要落座,只听“咚”的一声,那把椅子四分五裂,俞大成一屁股栽到了地上。

紧接着我就听见窗户外头一阵掩不住的笑声。

作者有话说:

①四当的出处——《藏书纪事诗·尤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