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第七识第八识的前路,境界大涨!(第2/3页)

“何况这种美好的背后,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才是关键!”

李彦语出感慨,脑海中浮现出“赤炼”压制本性的全过程,一路来到山顶。

站在这看似光秃秃,实则难得真实的山巅,他闭上眼睛,眉心泥丸宫跃动,开始吸纳天地元力。

之前那些毫无污染的天地元力,他没有吸收,如今到了花果山,这清浊相交的人间气息,终于能敞开胸怀接纳。

或许是压抑后的放开,亦或是环境的特殊,此番修行,顺畅得不可思议,很快法力充盈,仙灵之气也凝炼出了数股。

最关键的是,唯识劲在这个时候波动起来。

周遭的一切慢下,心灵清静透亮,万物的规律变化,循着冥冥之中的一线感应,映入心灵。

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但掌握的规律并非一劳永逸,它们依旧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所以即使是被验证过的经验,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不再合时宜。

正如这个世界,曾经的三界安宁,清浊平衡,已然不在,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

而唯识劲前五识追求的,是肉身的规律,从第六识开始,正式超脱肉身,涉及精神的无穷变化,契合天地之间,冥冥之中的一线感应。

这是一个全新的境界,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博大精深,探索无穷。

因此还有第七识指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对于李彦来说,名字不是关键,背后代表的探索之道才是永恒。

如今立于花果山头,他福至心灵一般,那曾经迷茫的第七识,甚至连第八识,变得清晰起来。

“第七识,是要堪破本我的固执,达到无‘我’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人生的烦恼就是源于第七识,因为人的念想时时刻刻以我出发,而佛则能断我执。”

“斩断自我的固执,就没了诸多烦恼,而没了自我的执着,也能与天地更好地交融,不分彼此……”

李彦眼中浮现出明悟。

他如果局限于大唐世界,那一辈子都无法堪破第七识。

因为大唐的天地元气不理人,没了环境的配合,悟出了也无用武之地,这其实就基本断绝了悟出的可能,所以佛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即便是如玄奘那般的圣僧,也只是体悟了第六识意识所用,依旧有着译出经文,光大佛门的执着,无法堪破第七识。

而西游世界的成仙得道,本来就是与天地呼应,第七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也为第八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第八识,是化播心识种子,统摄生命数据,一切所存。”

“斩断了自我的固执,与天地无缝接纳,一旦起心动念,也会产生强大的愿力,这份愿力就像种子,可以撒播出去,遍及天地……”

“什么时候天地中满是心识种子,自身又到了能化作一个大数据库,沟通所有种子的地步,第八识就成了,世间一切也将无所遁形,再无秘密。”

这一刻,李彦想到了六耳猕猴在如来佛祖面前显摆,以为这位佛祖也看不出自己的跟脚,结果被一语道破的情况。

四大菩萨斩断烦恼,发下宏愿,便是撒播心识种子,依旧是第七识的境界,但如来佛祖已经达到第八识,可以视作一尊智慧无量的巨大数据集合,世间万物在其面前都无秘密可言,自然通晓一切。

不愧是万佛之祖。

而能清晰地明悟这一点,对于他的修为也是一场关键性的突破,第六识已然圆满,就等积蓄足够,便可顺理成章地踏入第七识,与诸多佛陀菩萨同等境界。

李彦心头涌出欢喜,又有些啼笑皆非。

按理来说,他在佛门功法所下的苦功,远不及其他,结果却能一朝顿悟,自己难道真是天生的修佛种子?

不过第七识还要临门一脚,第八识仅仅是有了明确的方向,要斩却烦恼,更不可有丝毫自满,要正视自己。

第六识是在水浒世界的大相国寺,观看了旃檀功德佛和斗战胜佛的法相后,水到渠成后的突破,如今是在东胜神洲花果山上,有了更进一步的道路明确,李彦眉心一动,诞生了第一枚心识种子。

“是特意的指引与帮助么?”

“不……”

“这或许正是斗战胜佛的心识种子,用自身的事迹无形中给予了激励,谁儿时没有一个顶天立地的齐天大圣之梦呢?”

李彦明悟到这点,一尊三头六臂,面容威严肃然,各执佛门法器的金身浮现于脑海。

这是《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里,对斗战胜佛的观想,自从水浒世界领悟以来,帮了他不少忙。

此时此刻,打破观想!

那金身寸寸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黄金锁子甲,脚踏藕丝步云履的身影,擎起两头金箍、中间乌黑的棒子,朝着前方猛然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