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女人泪

脏兮兮的小邋遢孩儿,跟干干净净的小孩子,是不同的视觉。

温润深知孩子们出身不高,要想让人看得起,就要先自己立起来,起码不能邋邋遢遢的,要干干净净的才可以,哪怕穷一点,但是不能不讲究卫生。

“哦哦,不错,不错!”大老爷高兴的道:“你教导的不错,我听你刚才是给他们讲故事呢?”

“是,寓教于乐吧?这次出门就是来玩一下的,回去之后还得继续苦读,加上秋天的时候还要秋收,事情多着呢。”温润不会跟这位大老爷多说什么,但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教导孩子们足够了。

一路闲聊的到了山下,两伙人就分手了,那位大老爷送了温润他们一行人,一筐的水果,以及他们带来的两只烧鸡。

算是答谢杨大叔了。

大家萍水相逢,这样算是不错的啦。

回去的时候,杨大叔还说今天赚到了两只烧鸡呢。

到家的时候,天都黑了,不过杨大叔送了半只烧鸡给村长家,剩下的被杨大婶剁吧剁吧,炖了一锅的蘑菇,算是晚饭了。

温润没做饭,就带着孩子去杨家吃了一顿现成的,只带了自家的几个鹅蛋,炒了一盘蛋,就算是凑了个菜,吃过了之后,他们四个就回到自家洗洗涮涮,安顿好了就睡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是被一阵哭声吵醒的,天刚微微亮,且因为夏日太热的关系,温润睡得也不是很好,一大早就一身的汗。

孩子们也都没睡好,一个个睡眼朦胧的。

“我去看看什么事情,你们别出来。”温润安抚了一下三个孩子,自己穿好衣服出去,一出去就听到了隔壁的哭声,是杨家在有人哭,还是个女人的声音,哦,不止一个。

温润跟杨家的关系不用说,远亲不如近邻啊。

就过去了。

农家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何况这莲花坳本就是流民们建起来的,一扇柴扉门也挡不住什么。

温润过去一看,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女人,正被杨大婶抱着哭呢。

杨大叔有些手无足措的站在那里,无奈的看着两个女人抱头痛哭。

“杨大叔?”温润小心翼翼的叫了一声。

“啊?温秀才啊!”杨大叔赶紧招呼他:“进来说话。”

温润这才推开杨家的大门,进了来:“这是怎么了?”

“这是你婶子的妹子。”杨大叔有些落寞的道:“被夫家给休了。”

温润张大了嘴巴!

这个时代,可不流行离婚这一说的,被夫家休弃的女子,可没好下场。

就剩下自尽一条路了,就连出家,都要去那种十分落魄的庵堂才行。

有娘家都不会要这种被休弃的女人,在这个时候,这种女人有一个名字,叫弃妇。

“什么原因?”温润也皱起了眉头。

休妻可不是那么好休的。

要知道,在古代休妻的七条标准,还得先说说七出和七去,其实七出和七去(也称七弃)是在封建社会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

但另一方面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有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那就是三不去。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七去的内容如下:

“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

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

也就是说,妻子五十岁之后,再没有孩子的话,就可以给丈夫纳一个妾,生的儿子就是家里的长子了。

不过唐宋之后,随传统“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淫”

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