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许攸来了

“没办法,我父亲也觉得我该找个女人暖被窝,还说让我多生几个,生什么呀?嫡长子嫡次子甚至是嫡长女,都要是我妻子所出,何况我对女色并不看重,我夫人也是贤惠的,但我不乐意,我跟她说了,我不要那个什么通房大丫鬟的,让她安心养胎,我来找你,在你家给你的这些孩子们教教书,也享受一下当夫子的乐趣,等到立秋再回去,过个中秋节,然后我家开始秋收了,那个时候就没时间看着我的房子里是不是有什么女人了。”许攸叹了口气:“我其实更想跟你嫂子好好的过日子,而不是一堆女人叽叽喳喳的看着就烦心。”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操蛋之处了。

男人可以不在乎出身,但是女人不行。

明明知道,通房大丫鬟,充其量就是个奴婢之流,可是有了身孕,生了孩子,这孩子就是个婢生子,连个妾生子都不算,男人还好,要是女孩子,妥妥的未来堪忧。

且许攸还不够资格纳妾,只能是通房大丫鬟,当不了什么姨娘,也不会被立为小妾。

许攸反对,不无道理。

温润只好安慰他:“那你在我这里住下吧,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对了,我这里还有谢六公子他们留下的一些珍贵书籍,你也可以随便看。”

许攸不明就里:“不是一样的书籍吗?”

本朝已经是有活字印刷术了,也有雕刻版什么的,甚至是手抄书,并不缺乏书籍。

谁家要是获得了孤本,会大肆印刷,贩卖出去,这不是行商贾事,是一件文雅之事,不会被人瞧不起。

“不一样,里头有一整套四书五经,是当今翰林大学士批注的。”温润朝他使了个眼色:“你懂的吧?”

“懂了,懂了!”许攸大喜:“我这就给家里去信,让他们别派人来骚扰我,我可得好好看看那套四书五经。”

“去吧,去吧!”温润摆了摆手:“晚上想吃啥菜,跟后头说一声,没啥燕窝雪蛤的,但是家常菜肯定有。”

“随便吧,我不挑吃的。”许攸快速的下了楼,直奔温润的书房。

陈旭正在里头打扫,听了他的来意,特意拿了一个书箱子给他:“老爷早就预备好了,就算您不来,过几日他也要去县城一趟,给您送去,说是难得的好东西。”

“嗯嗯!”许攸抱着书箱子,跟抱着宝贝似的,也不让自己的书童拿了,直奔自己的住处。

惹得他的书童莫名其妙:“少爷,你这么喜欢四书五经的吗?咱们家何止一套啊?”

许家估计能有个十套八套的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而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宋朝的时候,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可是到了本朝的时候,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且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朝的时候,除了回复宋制之外,有一些规矩也沿袭元朝,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的《四书》。

《四书》不仅是儒学经典,还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

而每个人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都不同,故而全看授课的老师、以及个人的理解,甚至是某些翰林的注解,最主要的是,翰林大学士的注解,很多时候,就是关系到下一科会试的内容。

温润这么说,是给许攸一个机会。

“你不懂!”许攸回到自己的房间,洗手焚香过后,才拿出来那些书籍:“这些才是无价之宝,以咱们家的人脉关系,哪怕是加上少奶奶家的也搞不到这些,也就那几位吧。”

许攸没细说,可是他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