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尽信书不如无书!(第2/2页)

但是!

偏偏这种方案,有理有据,言之有理,让人听了感觉不由心悦诚服,最起码也值得深思。

而一旁的何端康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没错!

就是陈南说的这样。

陈南的分析,同样让他也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刘泉却眉心紧皱,想要说话,但是……没有机会,沉默技能的效果依然没有过去。

他只感觉自己的血条正在不断减少。

内心怎一个“草”字了得?!

陈南缓了口气,继续说道:

“所以!

我认为,治疗之法首须潜阳降逆!

然真阴已伤,倘若不滋填根本,欲潜其阳而阳终不潜,欲降其逆而逆必难降。

所以,单纯的滋补,是不可行的。

需要重镇降逆的同时,进行滋补肝肾。

据于此理,我认为,治疗之方当以‘镇肝熄风汤’最为合宜!”

陈南的这一番话,让现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中医是什么?

是辨证论治!

而辨证论治的基础,是望闻问切的诊断。

显然,陈南的诊断,和他的病机分析,甚至是诊疗思路都十分契合。

往往,辩证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细节处,来决定成败。

陈南的这一番话,让现场众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杨鸿年内心其实已经认可了陈南的想法。

甚至,他脑海深处,都开始滋生一种重新审视自己和陈南关系的冲动。

但是!

刘泉这个时候,直接反驳道:

“我不认可!”

这一次,刘泉也吸取了上次赵建雄被陈南拿捏的教训,有理有据的说到:

“大量典籍、病案,以及现在脑病领域国医大师徐爱文先生都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

“毕竟,脑挫伤以后,脑组织中有大量的淤血,导致神经水肿坏死。”

“这是符合现代医学思维的一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黄帝内经》中瘀血学说中同样也有相关记载,《伤寒杂病论》、宋代《局方》、金代李果《医学发明》……等都有相关记载。”

“你凭什么这么肯定的认为,自己的思路和理论是正确的呢?”

“难道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最够开宗立派?还是说可以重新修改指南了?”

“你以为中医,是你一个小大夫可以信口雌黄出来的吗?还是你觉得你的实力,比起国医大师都要厉害?”

刘泉这一番话一出口,现场的气氛再一次凝滞起来。

杨鸿年并没有阻拦!

反而看向陈南。

所谓的灵感和激情,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对撞中出现的火花里!

所谓的讨论,意义就在这里!

而且,最重要的是……

此时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辩证了。

而是中医理念的冲突!

中医的路,到底应该不应该被西医牵着?

或者说……中医的指南,到底应不应该被某些伪专家来带偏。

对于这样的场面,杨鸿年一言不发,沉思起来。

而此时。

面对刘泉的进攻,陈南没有闪,也没有大意!

他的战斗姿态,从一开始,就已经开始准备了。

陈南却忽然笑了起来:

“看来,刘主任的中医,没有学到家啊!”

“中医是一门灵活的医学,是一门基于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的学科!”

“而不是死的辨病论治。”

“难道……中医最核心的辨证论治,您都忘记了吗?”

陈南言语十分犀利!

“脑挫伤,就是瘀血证?”

“高血压,就一定是肝阳上亢?”

“中医的内核,在于辨证,而非……辨病,什么时候,脑挫伤也成为了一个中医证型了,我怎么没有听过?”

“中医,什么时候,也能把一种病固定死了?”

“而且!”

“辩证的基础,在于望闻问切。”

“刘主任,您的诊断都错了,谈何辨证论治?”

“错了,不丢人!”

“还有,引经据典是好事儿,博学多识是优点。”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医,不在课本里,是在实践中!”

“我觉得,您还是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中医思维,回去好好的看看教科书《中医诊断学》吧。”

“学学最基础的舌脉,也学学最核心的‘辨证论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