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第4/5页)

下面人应诺,立即去办了。

与此同时,京城明面上又恢复了平和,私下里却人心浮动,暗潮涌动。

知晓废太子并没疯,且此次鞑靼大军压境,黄秋玉能安然渡过此劫,是太子出手相助。京城好些官员心中都不可避免的有了想法。

有了两位太子的前后对比,前太子的高瞻远瞩和才能才会被人深刻的记得。尤其在江南水患之后好些人意识到萧承焕的不靠谱。往日能一个贤明的君主,到底是多大的幸事。他们不该任由皇帝这么糟蹋。他们能容忍皇帝的庸碌无为,却不能容忍下一个君主的蔑视人命。

不少人私下商议着,是时候替前太子平冤昭雪。

有些人已经开始着手翻六年前的旧案,势必要匡扶正义。

不过路要一步一步走,想恢复前太子的储君之位,没那么简单的。首先,得恢复太子中宫嫡子的身份。如今前太子被贬庶人,这是一大拦路虎。

说起来,六年前的旧案,可不止是台面上一桩买卖盐引的贪污案这么简单。

堂堂一朝太子,一桩贪污案是不足以扳倒一个自幼被立为储君的中宫嫡子出身的太子。这案子若是往深了探,更重要的还牵扯到一个更大的罪名:谋反。

只是这个罪名最终没被盖棺定论,证据不齐,所以皇帝才留了前太子一条命。

想要翻案,里头抽丝剥茧的东西很多,还得一点一点地从最台面上的贪污案去查。

当然,这个道理萧衍行不可能不知道的。

事实上,萧衍行的人很早就在搜集证据。只是目前来说,案情陷入了瓶颈。事情的脉络其实早就捋清楚,但关键的证人没找到。更何况这件事本就是皇帝有意为之,或者应该说,本就是皇帝蓄意陷害。除非有不可辩驳的证据公之于众逼迫的皇帝认错,不然这件事翻案难度非常高。

而这桩案子所缺少的两个关键证人:一个是科举上榜却被冒名顶替的朱德勇;一个是能模仿萧衍行笔迹写了那些与反贼联络书信的人,暂时都没找到。

萧衍行的人已经花了六年的时间,一无所获。这两个人就仿佛一滴水滴落到深海,消失不见。

……

顾斐看着挡在眼前的柳韦涛,嘴角扯了扯,行了一礼:“柳大人。”

柳韦涛静静地打量眼前的年轻人。

时隔一年,顾斐已经褪去了初来乍到时的青涩,一身绯红的官袍,衬得这年轻人俊逸无双。要说长相,顾斐无疑是极为出众的。柳韦涛见过的年轻男子中,也就当初的废太子姿容少见的俊朗,不然一般人还真难有顾斐这等清润俊雅的面容。

不仅仅是周身气度的变化,这少年近来颇得圣上重视,俨然有了御前红人的架势。

一般比他年长多年的老臣突然受到这份恩宠,都不一定有顾斐的这份定力。这少年偏偏就宠辱不惊地沉住了气。圣上的另眼相待与他来说好似寻常,这份心性委实少见。想到这,柳韦涛不禁夸赞起次女的眼光,确实是一眼挑中了个好苗子。

可惜,这少年就是瞧不中他女儿,几次三番地推脱亲事,令人着恼。

“顾大人这是要去哪儿?”柳韦涛对顾斐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恨他不识抬举又爱他才华出众,“方才杨大人提及的六年前衢州盐引旧案,不知顾大人怎么看?”

“不怎么看。”顾斐敛了敛神色,不轻不重的回应道,“这事儿圣上还未给定论。便是有定论,也自有大理寺去查。我一个小小五品修撰,自然不敢置喙。”

柳韦涛按理说,也是萧衍行一脉的人。他的长女如今还在凉州为萧衍行妾,姻亲上牵扯颇深。这案子便是被重启再查,柳家也是说不上话的。不仅柳家,就是提起此案的杨家也插不上手。杨家也有个女儿在凉州为妾。说到底,这几个人都跟废太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柳韦涛提及此事,自然不是当真为从顾斐口中听到什么有意义的话。不过是寻个借口再探一探顾斐的态度。次女为了此子黯然神伤,柳韦涛心中恼火的同时,爱女心切,还是想满足女儿愿望。

不过顾斐显然没有与他深谈的意愿,寒暄了两句,便要离去。

柳韦涛着实恼火,却又赶紧叫住他:“顾大人,知晓你于治水上颇有些见解。犬子近来在读《水经注》,老夫人老眼花,精力上颇有些不足。若顾大人能拨冗去指点一二,老夫当真是感激不尽。正巧顾大人先前在找的那岭南的水稻种,老夫手头正好有些稻谷的种,不知顾大人在寻的是哪一种……”

意思很明显,顾斐愿意指教他儿子,柳韦涛便愿意将寻到的水稻种赠送给他。

顾斐冷冽的眼神闪了闪。他还记得王姝喜欢捣鼓水稻,上辈子答应她要找的良种,他没能给到。这辈子顾斐一旦有了余力,便立即去寻。没想到私下打听他行动的人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