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辨风尘(第3/18页)

张建侯完全糊涂了,他知道自己一时难以弄明白这之间的逻辑关系,便干脆不再理会,问道:“我们现在要去哪里?”包拯道:“先去应天书院。我向范先生请几天假,再叫上沈周和彦博。”

自南门出城时,正好见到兵马监押曹汭亲自带着一队兵士在追捕什么人,弄得大街上人仰马翻,一片狼藉,许多摊贩的摊子都被撞翻了。张建侯好奇,特意过去向守城士卒打探究竟。

那士卒也刚从同僚那里打听到经过,立即毫无保留地告知道:“那追捕的逃犯名叫王伦,原先是个盗墓贼,后来当上了京东路虎翼士卒,负责追捕盗贼。不知怎的又跟曹将军不大和睦,前年被曹将军责罚后气不过,纠集了军中数名要好的伙伴,强行冲进武器库,夺了一些武器逃走了,听说去了什么鸡公山落草当了山大王,专靠打劫盗墓为生。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回来了南京,适才他进城,正好曹将军巡视经过这里,认了出来,便亲自带人去追了。”

宋朝招募禁军不计前科,重犯也可以免死参军,一些名将如范廷召、高琼等在入伍之前均是背负血案的杀人重犯。范廷召父亲被当地恶霸杀害,范廷召当年只有十八岁,手刃杀父仇人,剖取其心祭奠父墓。之后亡命天涯,落草为寇,以勇壮闻名,后来参军,成为大宋开国名将。高琼年轻时当过剧盗,被官府捕获后判处磔刑,已经押到刑场上,结果因天降大雨而侥幸逃脱,后投奔晋王赵光义,居然一路当到殿前都指挥使的高官。正因为宋军多招募亡命之徒,常常会出现长官难以驾驭手下的局面,像曹汭、王伦这种事例并不罕见,至于军队士卒因不服管束而发生武装哗变也时有发生。

张建侯却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道:“呀,会不会前晚在曹府与杨文广交手的人就是这个叫王伦的家伙?他以前是军人,还敢抢武器库,弄几个火蒺藜也不是什么难事。”

包拯道:“这倒是有可能。等曹将军捕到王伦,一问就明白了。走吧,先回书院去。”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城南南湖湖畔,南湖水质清澈,湖面多雾,对岸就是中原的动脉汴河,河中船只如梭,河岸商旅辐辏。

大宋提倡文治,自太宗皇帝以来,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潜心向学,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开始蓬勃兴起。当时最著名的有应天、白鹿、岳麓、嵩阳四大书院。其中三大书院均设在幽雅僻静、风光秀美的山林之中,独有应天书院处于繁华闹市,而其办学时间最久,名气最大,且长盛不衰,实为大宋一奇。

回到书院,正好遇到主教范仲淹执手送应天知府晏殊出来,二人神态严肃,似在交谈什么重要之事。包拯便让张建侯去教舍寻沈周和文彦博,自己静静等在一旁。

过了好大一会儿,范仲淹才松开了手,晏殊拱手辞去。他转身时一眼留意到包拯,微微扬起了头,嘴唇动了几下,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就疾步离去。

范仲淹招手叫过包拯,道:“我已听说了假交引之事,你做得很好。”包拯道:“那么先生也赞成我继续追查下去么?”范仲淹道:“当然。不管怎样,都要还世人一个公道。不管结果怎样,公道自在人心。你懂么?”包拯道:“是,多谢先生教诲。”

范仲淹道:“我还有几句话问你。你学业早有所成,完全可以去参加科考,孜孜求进,为什么还一定要留在书院呢?”包拯低下头去,沉默不应。

范仲淹叹了口气,道:“听说你妻子张婉与你有表兄妹之亲,又是青梅竹马的伙伴,两情相悦,却不幸早逝,想来对你的打击很大吧?”包拯道:“也不全然是因为亡妻。”

范仲淹道:“那么当是令尊宦海之沉浮令你有所犹豫了。令尊包公任福建惠安知县时,革除弊病,整顿吏治,造福一方百姓;任朝散大夫时,居官而善,直言上谏,多有忠言;任虞部员外郎时,清廉简朴,端正风气,不避权贵;即使眼下身处闲职,亦是随遇而安,从无抱怨之词。豁达随性之人,我生平所见,唯你父亲一人而已。其实好男儿当如尊父,在其位时,当谋其政。不在其位,亦无所怨,一切顺其自然。你明明有出色的吏治才干,却因为心有所畏而刻意回避仕途,岂不是有违天道?我言尽于此,是否要参加科考,全在于你个人了。”

包拯目送范仲淹离开,心头若有所思,悄立原地良久,直到张建侯、沈周过来叫他,才回过神来。

张建侯道:“我已经将事情告诉了沈大哥,他说他可能知道那伏在崔良中房顶的贼人是谁。”

包拯很是惊讶,道:“我们才刚刚推测出潜入崔府的贼人不是帷帽妇人,你怎么会知道贼人是谁?”沈周道:“因为我昨晚发现了两件怪事。”当即从袖中取出一小片黑色衣襟,正是他昨晚在包府东墙下荆棘丛中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