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远钟惊梦(第3/14页)

包拯道:“我实在想不出来,我怀疑黄河,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有嫌疑,而是实在想不出其他人有什么疑点。”文彦博道:“这个不难查明,只需要派人去向北城门士卒和望月楼店家查验黄河昨晚行踪,他若是昨夜回去了望月楼睡觉,自然没有任何嫌疑,如果他没有回城,嫌疑可就大了。”

当即说到做到,招手叫了一名留守寺中的吏卒,给了他一吊钱,叮嘱几句,请他往城中跑一趟。吏卒听说不用在这里守着恶臭的尸体,又有外快可捞,立即欢天喜地地去了。

文彦博又问道:“适才见小杨将军一度语气不善,是你二人起了争执么?”包拯便说了刘德妙之事。

文彦博道:“这次我可要站在杨文广一边了,正如他所言,当晚与他交手的黑衣人肯定不是刘德妙。你想想看,杨文广何等身手,刘德妙若能跟他对峙打斗,武艺必然相当了得,如果她当真那么厉害,还用得着用毒药来杀崔良中么?”

包拯道:“或许这正是刘德妙深谋远虑之处,或是出于某种考虑,她必须要用毒药来杀崔良中。”

文彦博道:“这个有可能。但那刘德妙与众多权贵交往,靠相术横行京师,必是极善察言观色之辈。她这样的厉害人物,怎么会看不出杨文广是什么样的人?杨家一门忠烈,虽然早已是大宋良将,但对故主之后绝不至于无情。正如杨文广所言,刘德妙当晚既被撞见,无须思忖脱身之计,直接露出真面目便可以大摇大摆地离开。”

包拯其实也认为杨文广的看法有道理,只是这样一来就与诸多证据矛盾,而且引发出新的疑问——刘德妙是当晚知府宴会上向崔良中行凶的凶手,这是确认无疑的事实。曹丰很可能已经遇害,杀他的人应该就是凶手,也就是刘德妙,目的无非是要移花接木,转移官府侦查视线。如果说刘德妙不是当晚与杨文广交手的黑衣人,是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到曹府是为了什么呢?他有没有见过曹丰?跟曹丰又是什么关系?

一时难以想通其中关节。正好包令仪夫妇和张建侯带着凶肆行人赶到,同时运来了棺木及各种殡葬用品,遂先将小游盛装装殓起来。包母不胜哀伤,一见到小游的脸便哭泣不止,令人心酸。包拯强忍悲痛,少不得要劝慰几句。

裴青羽听说沈周失踪,很是惊异,问道:“听说沈公子父亲是大理寺官员,审理天下疑难狱案,会不会是有人劫了沈公子,以此来要挟沈父行枉法之事?”

文彦博道:“呀,这倒是极有可能。我得赶紧写封信送去东京,将此事告知沈丈,让他有所准备。”送信最快的方式是乘驿传,即通过官方驿路一站站传递,须得借助他父亲南京通判的官职,低声与包拯商议了几句,便先赶回城安排信件之事。

张建侯见张望归夫妇明明有要事在身,却一直陪伴在此,很是过意不去,再三道谢。张望归道:“你我本是同族,何须言谢?不过我夫妇二人也确实不能久留,这就告辞了。”在张小游灵前祭拜一通,这才携妻离去。

到了傍晚天黑时分,忽然有兵士报称找到了沈周。包拯急忙迎了出来。杨文广抱着沈周进寺,火光中,依稀可以见到沈周浑身上下都是伤痕,血迹斑斑,已浑然不省人事了。

张建侯大吃一惊,问道:“沈大哥死了么?谁杀了他?”杨文广道:“放心,沈公子还活着,只是受过严刑拷打,吃了不少苦。”抱着沈周进来厢房,将他放到床上,命兵士打热水来为他擦洗身子,再将僧人送来的草药捣碎了涂在伤口上。

沈周身上有刀伤、棍棒伤,伤势极重,不论旁人如何叫喊,始终昏迷不醒。

包拯问道:“小杨将军在哪里发现了沈周?”杨文广道:“后山上一间猎人歇息的茅屋里。”

他猜测诓走沈周的人必是有自己的目的,然而现下南京戒备森严,四处都是搜捕盗贼的官兵,诓骗者必定不会冒险带沈周进城,离开南京的水道、旱路也都被截断,都有重兵把守。那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沈周藏在附近,达到目的后悄然离开。城北一带都是丘陵山冈,地广人稀,虽然藏身容易,但人口少也是个突出的优点。杨文广先不急着搜山,而是召集了本地的猎户,询问有哪些可以藏人的地方,再分成数队,各由猎户带队分区搜索。如此一天下来,虽然一无所获,却将大多数能藏身的山洞、草屋都清过了一遍。

日落时分,杨文广见天色已晚,便下令先收队。走到性善寺背面的山峦时,忽然见到前面山坡有人下山,急忙追上前去,却是一名黑衣人。杨文广见对方黑衣蒙面,立即上前拦截。二人略一交手,他便认出对方即是前几日晚上在曹府与他交手之人,正要喝令弓手将其围住,那人忽道:“你想救沈周么?他在山上茅屋里。快去,不然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