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梅花那树(第3/14页)

如此,“内治堡垒,外增鼓柝,烽烟得警,日夜千里不绝”。附近一些“割裂自霸”的土豪纷纷赶来归附,“入所据于郡县”。而一些戍守四川边城的宋“骁毅之将”亦背叛宋室,投奔兴元。之前蒙古军攻蜀,全靠关中供给粮饷,“荷担千里,十石不能致一”。自从兴元设治以来,成为蒙古征蜀之师的主要基地,蒙古军甚至可以做到“朝至而夕廪”。

正因为兴元对四川的威胁极大,宋宰相郑清之力主先将其收复。只是南宋朝廷依旧将江淮当作主要战场,设有重兵布防,四川远处边陲,朝廷无力兼顾,余玠手中全部兵力加起来不及五万,根本无力发动大的攻势,是以对收复兴元一事十分谨慎。然宰相郑清之一再催促,余玠迫于无奈,最终还是决意北伐,收复汉中。

淳祐十年(1250年)冬,余玠以四川安抚制置使的身份,调集四川精锐部队。应征而来的除制司帐下诸军、四都统司之兵外,还有各路府州所统之兵,播州安抚使、雄威军都统杨文也派遣部将赵寅率领五千名锐卒前来从征。宋军取金牛道向兴元进发。一路告捷。次年四月,占据汉州西面的中梁山,余玠又遣部将烧毁汉中通向大散关的栈道,以阻止关外蒙古援军南下。他本人亲自率军昼夜攻城,“钩炮梯冲,环城数匝,谓为孤危,期日必拔”。汉中一带百姓纷纷归附。夹谷龙古带领兵不足五千,“昼则荷甲传食,夜则画地分守”,苦苦等待蒙古援军的到来。驻守凤翔的蒙古都元帅秃薛首先率屯田军赶来救援,因栈道被毁,被阻于大散关外。然不久便在宋军降卒引导下,由陈仓道入援。又派兵抢修大散关栈道,接应其他援军。余玠久攻不拔,兵老师钝,只得率军撤回四川。至此,余玠北伐汉中之役失败。

这次战事亦成为朝臣攻讦郑清之和余玠的有力借口,不久郑清之即忧愤病死,余玠亦失去最强有力的后盾。因而,他虽贵为蜀帅,目下却是举步维艰——不仅外有强敌蒙古人虎视眈眈,内有利戎司姚世安举兵抗命,更有朝中此起彼伏的倒余大浪,正是心力交瘁之时,根本腾不出手来协助大理抗敌。而高言一行到四川已有半月时间,想来多少了解到余玠的困境,深知不大可能再得到大宋的协助。而大理人想要克敌弓,别说余玠正备受攻讦,就是他正当红时,也需要上奏朝廷请示。也许高言见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干脆派人到上天梯盗取火器秘技,若能取得兵器上的优势,兴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如此,便能解释高言为何一定要来上天梯,甚至不惜以大将军之尊,抛出一番大道理来。

张珏思虑过一回,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你是大理人?”小敏道:“从头到脚,都能证明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

张珏道:“那好,我带你去见一个人,她也许能证明你说的是不是真话。”小敏道:“是什么人?”

张珏不答,亲自带人押着小敏朝护国寺而来。

钓鱼城是一座山城,修建在钓鱼山上,三面环水,加上山势陡峻,峭壁悬岩,俨然雄关要塞。又是一座兵城,十年前为抗击蒙古军而建,是合州州治、兴元都统司及利州东路安抚使所在地,为重庆府北方屏障,驻有重兵,“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

这里没有太多的商业,没有勾栏、瓦子之类的娱乐场所,连像样的酒楼、饭馆也没一家,只有寥寥几家小食店,且不卖酒。夜间唯一的热闹场所,就是护国寺西面的琴泉茶肆。茶肆位置颇佳,正好位于梅花林中,逢上花开季节,茶香、梅香飘扬开去,闻之即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供应茶水、饮子外,茶肆还售卖一些蜀中名吃。最有名的当数剑门豆腐,是茶肆的招牌菜。所谓“剑门豆腐”,顾名思义,当是“剑门天下险”的剑门所出产的豆腐。那里的黄豆生长于山区,泡以泉水,所做出来的豆腐细嫩鲜美,口感不涩,且有淡淡清香,韧性极强,别具一格,自古就是当地一绝。有俗语称:“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在汉中被魏将钟会、邓艾打败,退守剑门关。魏军乘胜追击,直抵剑门关外。而蜀军新败,士气低落,疲不能战。

姜维见状,忧心忡忡。这时候,有人向姜维献计:闭关休战三日,号今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姜维依计而行,结果士兵和战马迅速恢复了体力。三日之后,姜维仅引五千兵马杀出关去,大败魏兵,终解剑门之急,剑门豆腐由此名扬天下。唐朝贞观名臣魏徵即出生在剑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因避战乱入蜀,途经剑门,因旅途劳累,又思念死去的杨贵妃,寝食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