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蒙顶神香》第03章 万里茶路第一站(第2/2页)

林家的祖宅大门紧闭,我拍了好几下都没人应,隔壁的老太太还以为我要打劫。问了邻里街坊,他们证实林红岩的确回来过,昨天去了林家的茶场后就没再回来,不知道是不是回市里了。我们向老太太道了声谢,俩人就走到溪水边,愣头愣脑地站着。

“林红岩根本没回去,难道他知道我们要来,所以躲起来了?”我纳闷道。

廖老二和我站在当溪的石栏旁,望着潺潺流水,对我说:“这不可能,当时在月泉古城你们又没和神秘人打过照面,就算你见到林红岩,他也照样可以否认。再说了,那小子又不知道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线索,不可能算到我们要来。”

“那他不会真的为情自杀了吧,我操,这茶仙的心理素质也太烂了。”我叹道。

“这倒不会,你没听见吗,他们说林红岩去了林家茶场就不见了,我们去山里看看,也许能找到他。”廖老二很兴奋地说。

我和廖老二谁都不认识林红岩,离开市区前,搞到了一张林红岩的照片,以免与他擦肩而过都没发现。几个月没出来活动,廖老二很积极,甚至愿意不休息了。由于长时间奔波,我累得骨头都散了,不顾廖老二的反对,向一户人家借宿一晚,打算明早再出去找林红岩。那家人的房子不大,我和廖老二就挤同一张床,反正又不是没一起睡过。

廖老二的嘴巴总是闲不住,当我们住下以后,他又去找主人家侃大山,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因为我们没料到会来下梅村,所以对此地知之甚少,问了当地老人后才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原来,下梅村是万里茶路的第一站,而万里茶路是和丝绸之路齐名的。据记载,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的常氏,他在武夷山贩茶的第一站便是下梅村。以山西常氏茶人为首,这条茶路越做越长,达到了5150公里,由福建武夷山的下梅,一直远至俄罗斯,然后辐射西方各国。

林家人发迹后,不舍祖宅的原因可能就在此,毕竟这是万里茶路第一站,一切源泉之始。林家人的茶场也与众不同,不像普通茶叶都是在茶坡之上,林家的茶树几乎都在岩壁上。要知道,福建以岩茶闻明,不少西方人甚至以岩茶为中国茶的总称。

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它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其中属武夷大红袍最佳。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仅在武夷山的九龙窠绝壁上留存4株。古树在春节发芽时,通红似火,故而得名大红袍。古茶树下的岩缝有泉水沁出,滋润茶树,如今树龄已达千年。每到三、五月时,茶人就会高架云梯采摘,因其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都是历代皇室贡品。

实际上,武夷第一代大红袍很少有人能喝到了,那四株大红袍早就保护起来,不让茶人继续采摘了。现在能买到的大红袍,都是通过无性繁殖的技术复制出过来的。当年,大红袍岩茶一年只产一斤,可想而知有多么的珍贵。70年代,毛主席给美国总统尼克松四两,不知底细的尼克松还说毛主席小气。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喝大红袍,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给他。

林家人在下梅的名气很大,因而林红岩回来后,大家都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当主人家知道我们想去林家茶场走一趟时,他就摇头说这恐怕很难,因为就算本地人都不能随便接近林家茶场。

那个茶场种植了上好的岩茶,几十年来,除了林家雇佣的采茶女,其他人都只能远观林家茶场。在茶场四周,林家安排了一些壮汉把守,一有闲杂人等接近,他们就会赶人。其实,这一带雇人守茶并不稀奇,早在1930年就有政府派兵把守武夷山的茶树了。

就拿武夷山里的那4株的千年大红袍来说,******派兵守过,新中国成立以后,也陆续地有解放军守过。除了那4株千年大红袍,还有一些茶场也有政府派兵驻守。茶树需要士兵驻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名气比大红袍要大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都没有这种待遇。

主人家年过70,记忆有点模糊了,我们问为什么要派士兵驻守,老人家就说可能是那些茶树比较珍贵吧。以前有些茶人恶性竞争,不少茶场被破坏,包括林家茶场在内。时至今日,林家茶场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所有的茶场都派人把守。

当回到房里后,我正准备躺下,廖老二就凑过来说他有个想法,听了后我就接连“啊”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