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3/3页)

景子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放下红茶后并没回厨房,而是挺着个大肚子,很吃力地在空着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两位客人看到她坐下,眼中露出了略嫌不便的神色,但这神色马上就消失了,他们开始与这位主妇攀谈起初次来博多的感想。

景子回答了些博多的风土人情,随后问道:“对了,你们是出差来开会的吗?”

当然,这句话也仅仅是应酬。

“开会?啊,对啊,也是来开会的。”警部补和蔼地笑道。他的回答十分含糊,似乎觉得下坂的老婆在场有些不方便,于是抢先问她道:“夫人说的是标准东京腔嘛,您是东京人吗?”

“是啊,我是从东京来的。我姨妈住在这边东海岸一个叫针江的小镇上。”

“啊,这样啊。”

警部补毕恭毕敬地点了点头。他应该不知道那个针江小镇到底在哪里。即使如此,下坂一夫听后,心头还是怦地跳了一下。引出节外生枝的话题会让他很头大。

还好景子也明白四国来的警察不会了解当地情况,因此她也没有继续讲针江姨妈的话题。

下坂一夫喝了口红茶,将茶杯“咚”的一声放回桌面。似乎是这个较大的动静,终于促使警部补切入今天突然造访的正题。

“其实是关于《文艺界》同人杂志评论栏目中引用的您的大作,很好看,我已经跟《文艺界》的编辑部联系了,拿到了作品的复印件。”

“复印件?《文艺界》上不是有吗?”

还是为了这事儿啊。可是,何必要向《文艺界》编辑部要复印件呢?如果要看那六页文字,只须看看《文艺界》不就行了吗?

“说的也是,总之参考一下。您的大作是原先发表在《海峡文学》上,后来被《文艺界》引用的吧?”

“是,《海峡文学》是我们编的同人杂志,每期都寄《文艺界》。”

“听说全国各地都给《文艺界》编辑部寄同人杂志。我们拿到了大作的复印件,将摘录部分与《文艺界》引用的部分作了对照,确认内容一字不落。”

这是当然,既然是引用,还会不一样吗?不过警部补出于职业习惯用的“确认”一词,让下坂一夫很在意。

“不好意思,或许我这么问有些失礼。《文艺界》上引用的那段文字,是您根据亲身经历写出来的吗?”警部补一直眯缝着的眼睛突然睁大了。

“经历?”

那是别人写的文章。如果此刻贸然地将其认作为自己的“经历”,说不定会后患无穷。

“不,不是我的经历,全是虚构的。”下坂一夫干净利落地回答道。

“啊?那是虚构的?”

“对,是编造的,创作出来的。”

“那场景描写也是……?”

“那也是我脑袋里空想出来的。完全是一篇彻头彻尾的虚构小说。”

“是虚构小说……”两个警察面面相觑,一脸困惑,像是突然迷失了路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