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群英聚会(第3/4页)

图面变动,出现几个视角的交叉模拟,上面浮现的黑点代表人群,三个视线范围重叠后确保可以交叉侦测以免出现疏漏。

“从每个人的位置到所侦测的距离,可以看到的最短距离为600米,最远可以达到三千多米。在那个距离下,所看到的人身如果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显示在视角只有0.06毫米,显然凭肉眼是不行的,所以公司的装备师专门为我们设计了这种远程窥镜。”方城举起手中一个红外线夜视镜一样的望远镜,“这种窥镜最早是1979年时M国人安装在电子卫星上,我们缩短它的焦距,当它对固定范围进行扫描时,活动的单位会自动记录下来通过无线传真到电脑上。根据公司以前的情报,我们对所有人进行了面部和体形的拼图与参数统计,考虑到有人可能会乔装改扮以及在开幕式开始以后声、光、电以及烟雾的干扰,我们加载了高亮内镜和热量感应装置,以求最大限度保证记录的参数准确无误。”

“然后在电脑上进行核对?”M皱起眉头,“8万组数据正行交叉核对所产生的系数是8万个次方,而整个开幕式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如果去掉我们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出现人员走动和非计划内位移的情况,时间还要缩短,我估计最多只有三小时的计算时间,来得及吗?”

“肯定来不及,这样的话可能连一半的人员都核对不出来,这就是叫你加入的原因。我希望你在今天搞出一套排除系统,把参数相差较大的尽快排除在外,减轻电脑的工作量。”

“这个倒不难,但这么大的数据库肯定要经过再三验证,因为人是活动的,他每动一下参数就要发生变动,万一被排除的数据中就有我们要找的人呢?”

“你没看到我们在场的都是寻人专家吗?我们在事先的分析中排除了几个固定因素,首先这32个人不可能全都到场,其次大部分人会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有所隐藏,尤其是那些在警方挂了号的。根据票务中心信息,买票是需要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和照片,如果他们想进去,肯定要使些手段……”

方城的话还没说完,M便嘟囔起来:“换成是我,这么麻烦就不去了。”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方城笑道,“本来就是可看可不看的东西,他们真的非来不可吗?但为什么我们能肯定他们会来呢?除了这是个世纪盛会难得一见外,还有个原因,作为情报人员他们要入场有一个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普通人来说很难进出的地方,他们可以来去自如。”

M挠挠头,想不出来是什么。

梦娜在一边提示他:“情报业与哪个行业挂钩最密切?”

“当然是媒体……”M眼睛亮了,“对啊,媒体区是不对公众开放的,进入会场的媒体不应该很多,如果他们靠这层关系弄个入场券什么的再简单不过了。”

“我们正是从这里打开缺口。经过我们对这些人员的分析,除了少数几个,大多人都与某些大媒体私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是我们无法确认是哪些,但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坐的位置与媒体区会很接近。就像咱们这些入场券就是捕食者通过媒体与票务中心的关系走后门弄来的,管理处在这一块的安检应该也是比较松懈。”

方城指向地图:“针对这些情况,我列出了几个重点搜索范围,一是靠近媒体的宾客座位,二是贵宾席。这次看开幕式既然是来享受的,这些有钱有势又有手段的人当然不会亏待自己,我肯定这两个位置会是这些人的聚集区。”

电子白板上的图形变动,场馆竖向排列,方城从场馆东南面到西南面画了一条直线,问M:“这样一看你能明白吗?”

这条直线与8个观察位的视角射线交叉以后,集中点刚好在贵宾座位上,图形上的分布点不是很密集,但竖向一看几个点刚好呈一条不很直的直线。

M点点头:“我明白了,这样的话只要从两个观察点交叉扫描,就能在短时间内记录这个区域所有人的面孔。”

“要感谢我们这次的寻人专家,他们在前几天进行过一次模拟演习。按照这个排列方式,同样的范围内以肉眼可以在100个静止不动的人群中找出想要的面孔,时间为11秒,这架望远镜的检测范围经过调整,控制在每11秒调换一个区域。这对我们寻人专家的眼力要求不一样,如果是普通人只怕会觉得比较困难,但我们的寻人专家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方城把画面调回原状,在地图的6个位置标上红色,“所以,实际上我们的重点搜索区域只在这几个范围,人数从8万人缩到6000人左右,我想这样子电脑还是负担得起的。”

“但这样就可能产生疏漏,如果有人偏偏就是在普通席位呢?”M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