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2/22页)

他们绕过柱廊,走进公园。

“他们有要求你做什么吗?”

“比如?”

“比如,去电台做采访,谈谈你回东德的原因或者你认为一个团结的社会主义德国对于德国人民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等等。也可能是文学方面的采访。反正,不管他们让你做什么,你照做就是了。你对他们越有价值,你就越安全。”迪特尔突然间嘲讽道,“不用担心,反正也没有人会去听他们的电台节目。对了,你是党员吗?”

“不是。”

“争取入党吧,让他们对你彻底放心。”

“布莱希特也没有入党。”

“因为他是布莱希特。”

亚力克斯被逗笑了:“他也是这么想的。”

“他是你的朋友?那你可以和他一起去电台做采访。文化联盟的欢迎会进行得怎么样?我听说马雅可夫斯基也到场了?”

“是的。”

“看来你们见面了,感觉怎么样?”

“很愉快,但也很短暂。他先走了,听说有什么突发危机需要他去处理。”

“卡尔霍斯特的事情?”迪特尔很感兴趣,问道,“可能是和吕措夫广场的事情有关。”

“不,他出城了,去一个叫奥厄的地方。”

迪特尔骤然转过头,激动道:“奥厄?你确定他说的是奥厄吗?”

“听起来是,而且显然是很长一段车程。他们有谈到这个。”

“什么样的危机?”他的声音变得紧迫急切,“他说了吗?这个消息很重要。”

“一些劳工问题,好像是罢工之类的。总之听起来是这么一回事。”

“不,不可能是罢工。”迪特尔陷入沉思,半晌才说道,“那里不可能发生罢工。他还说了什么吗?”

“没有了。噢,对了,他还抱怨那边的人总是把事情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才告诉他,他们应该早点儿告诉他的。就这些了。他看起来并没有特别恼火,好像反而是提早离开欢迎会这件事更让他不悦一些。”

“但他连夜坐车赶去奥厄,解决劳工问题。奥厄。”

“这件事情很重要吗?”

“是的,奥厄发生的一切都事关重大。”

“为什么?”

“那里是禁区。”

亚力克斯惊诧地看着迪特尔,感觉这是杂志小说里才会出现的词语。

“遣送回国的战俘会被第一时间送到奥厄,在那里进行工作分配。他们把那里叫作‘眼泪之门’。”

“禁区?”仍旧难以置信。

“苏联人封锁了那边整片区域,那里所有的行动都受莫斯科直接指挥,所以很难得到那里的情报。德国人也一样,对那里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统一社会党在这件事情上一点儿发言权都没有,他们只是遵照莫斯科的指令做事。所以你带来的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突破。任何你能够听到的……”

“我到底该留意听些什么呢?”

“是的,当然了。”迪特尔答得迅速,但显然心不在焉,答非所问,“你不知道,他们派了很多人在整个厄尔士矿山区巡查,甚至有时候路障都能摆到三米开外。”

“为什么?”

迪特尔惊讶地看着他,以为他早就该了解这些情况。“那里有铀矿。你还记得奥博施莱马吗?那里的医用含镭水很出名,以前大家觉得那东西对健康很有好处,靠近捷克那边有个地方有很多那种矿泉,现在就是在那个区域开矿。整个行动被称为‘白色金属’。如果你以后听到他再谈起这个话题……”

“难道没有人知道吗?”

“不,大家都知道,但又都不知道。除了住在那里的人,谁能够真正了解里面的情况呢?一开始,苏联人只是把纳粹战犯拉到那里工作,那个时候消息很难走漏出来。但后来他们开始征集普通德国人去那里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流言四起了。”

“囚犯在那里做什么?”亚力克斯没有跟上思路,疑问道。

“在矿井工作,一开始大家是冲着工资去的。《新德国》把它吹得天花乱坠,所以那里有矿井并不是秘密。后来流言开始传出,说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再没有人愿意去。因此乌布利希就开始把前纳粹战犯、政治犯都送到那里去,他把监狱都清空了,可人还是不够,所以他们才开始强征劳力。仅去年一年就往那边送了大约2.5万人,甚至可能有3万人,现在那边要求再送去7.5万人。这些都是粗略数字而已。”迪特尔边说边用余光观察亚力克斯的反应,“我个人觉得,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乌布利希总是能凑够人,都是他自己的同胞——如果你还觉得他算是德国人的话。苏联人就跟野兽一样,吃人不吐骨头,完了还叫嚣着,我还没吃饱,我还要更多。然后乌布利希就乖乖照做了。对于那些从来没干过苦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张死刑判决书,除非他们能逃到西德去。很多德国人就是这样丧命的。对了,昨晚你有见到你在建设出版社的出版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