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汉中的十一天 第七章 信仰与冲突(第3/6页)

“你那边工作忙的怎么样了?”荀诩叫人给他上了一杯茶。

“还算顺利,已经绘好了南郑三个城区的地图,只是因为分率设定太高,所以进度比较慢。”

“呵呵,你的制图技艺果然精湛,连诸葛丞相都称赞不已。”

裴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谦逊地回答:“哪里,这都是我河东老家世代相传的‘制图六体’,我只不过是加以应用而已。”

他们都不知道,在距离他们一千多里以外的河东闻喜,裴绪同族一位叫裴秀的五岁少年将在几十年后将“制图六体”发扬光大。

一杯茶喝完,荀诩切入了正题,他把自己的计划透露给裴绪。裴绪听完以后,颇有些震惊,他不敢相信似的望着荀诩,半天没有说话。

“你觉得这计划可行吗?”

听到荀诩的问话,裴绪艰难地点了点头:“从技术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可您也知道,现在这种环境之下,风险太大了,昨天不才刚闹出杨参军的事情?现在再去刺激军方……”

“风险总比兵出子午谷小一点吧。”荀诩笑着说。兵出子午谷是一个蜀中的典故:在第一次北伐开始前,魏延曾经提出取道西汉水下游的子午谷袭取长安的计划,这个计划因为风险太大而被诸葛丞相否决。从此“兵出子午谷”在蜀国就成为高风险的代名词。

“但这牵涉到五斗米教,冯大人知道这件事吗?”

“我告诉他我不会碰五斗米教……”荀诩狡黠地笑了笑,“不过我没保证不去调查他们。”裴绪开始觉得额头有汗水流下,自己这位上司的胆量有些太大了。

荀诩又为他倒了一杯茶,诚恳地说:“叔治,我只是想尽快把老鼠揪出来,其他一切问题都是次要的,你必须要协助我。”面对这个要求,裴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年轻人的激情占了上风:“好的,我会尽力而为。”

“很好,多谢了。你立刻去行动组找几个可靠的人,就说执行保密任务,把他们叫过来。你们将组成一个独立的行动组,只向我负责。”

“明白了。”

“你预估一下可能的形势,尽快拟订几份不同情况下的行动备案。必要的装备我会调拨给你。”

“好的,需要细节吗?”

“暂时不需要,我会亲自去处理前期工作,完成以后你们再商议具体的行动细节。”荀诩说到这里,强调道:“这一切都必须在保密状态下进行,即使是靖安司的其他人也不能知情。如果被冯大人知道,那就肯定夭折了……当然,你放心,我会承担一切责任。”

“一切都为了汉室的复兴。”裴绪严肃地回答。这句口号自第一次北伐以来,一直为广大少壮派的军官与官吏所喜欢。

“很好,你去准备吧。”

“还有一个问题。”

“是什么?”

“我们行动组的代号是什么?”

“……呃,第五台吧。”

靖安司编制一共有四个台,第一台分管盯梢、监视与搜集情报;第二台分管鉴定笔迹、文书以及心理画像;第三台负责具体的追捕行动;第四台则提供后勤支援和与其他司的联络应接工作。荀诩的意思很明显,裴绪的这个组将是靖安司内隐形的第五台。

裴绪走了以后,荀诩又处理了几件其他的工作,各地目前核查户籍的工作还没完成,关卡也没有可疑人物的报告,潜伏在魏国的“黑帝”陈恭下一份情报预定要三月份才能到手。荀诩看的眼睛发酸,不得不搁下卷宗揉揉眼睛,不由得叹息一声:他一直觉得靖安司的工作就像是清道夫,无论怎么辛苦劳动别人都看不出来,可一旦罢手不干,别人就立刻看出来了。

他看看外面天色,起身从身后的竹架上取出一个木盒,里面装的是一叠裁成八寸见方的谦帛,这是荀诩一直以来从自己俸禄中节余出来的私人收藏。他取出一张谦帛小心地铺到案几上,然后提起毛笔开始写信。这不是公文也不是报告,而是写给他成都妻儿的家书。

对荀诩来说,这就是最好的休息了。

到了下午,荀诩命人给成蕃递了一张帖子,说希望能够一起喝一杯。后者愉快地答应了。

荀诩选择的吃饭地点是在自己家中。他一个人住,从来不开伙,直接从外面订了酒菜送到家里。成蕃和酒菜差不多同一时间抵达,一进门就大赞酒香。两个人互相寒暄了几句,就开始推杯换盏起来。

酒过三巡,成蕃面色微红,扯开前襟,冲荀诩又举起了杯子:“孝和啊,你怎么今天想起来找我吃饭?”荀诩笑着拿起铜勺为他又斟了一杯酒,这才说道:“实不相瞒,我这一次是想请你帮个忙。”

“哦哦,说吧,只要我老婆不反对,一定帮到底。”

“是这样,您和马岱将军关系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