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苍雷引 第三章 庙宇妖龙案(第2/5页)

一个白发老儒翻拣出一本古旧的琉璃轴书卷,边翻边道:“启禀郡王,坊间早就有‘太宗皇帝游地府’的传说,这故事在武周时期已被变成了至少三种变文,在坊间流转唱念。如果想查清最早的成书记载,则很麻烦。虽然给我们的时日太短,好在托郡王的洪福,我等寻得了一本贞观十年的《长安游记》,作者已不可考,但那里就有‘长安崔判官庙新成’的记载。

“而这本成书于高宗永徽二年的《平康变文杂录》,里面便载着《太宗皇帝入冥记》,那时候距太宗皇帝龙驭宾天不过两年光景。”老儒说着颤巍巍地将那卷古旧卷轴递了过来。

“太宗皇帝游地府?”陆冲忽地一拍大腿,“想起来了,这故事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太宗皇帝在贞观年间忽然患病,夜中常见冤鬼索命,后来大术师袁天罡给地府当判官的好友崔子玉求情,却被小鬼带入了地府,险些命丧黄泉。亏得判官崔子玉胆大心细,偷着给太宗改了生死簿,这才让太宗皇帝死而复生,游览一番地府后,便即还阳。”

“可这故事与案情有何关联,嗯……地府?”陆冲蓦地瞪大双眼。

“不错,地府!”李隆基翻阅着古卷,“这最早的变文《太宗皇帝入冥记》中,说的便是太宗皇帝在泾河失足落水后,径自游入了地府。所以长安城下有地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类似的传说,甚至在太宗皇帝驾崩后不久便已成了流传天下的故事。”

(作者注:唐太宗游地府并得崔判官相助脱险的故事,在武则天的天授年间已有敦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流传,近代大学者王国维称此文为“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

“而与这故事关联最紧的一段变文,则是秦琼尉迟恭做门神。这段典故,袁昇上次破解天魔煞时也已经涉及过。”李隆基津津有味地嚼着毕罗,说话不紧不慢,“当年袁天罡曾经在长安布下了七座以蚩尤为首的镇符法阵,就是为了对抗天魔煞。”

陆冲恍然道:“不错,那时长安城内发生了数起邪杀案,应该就是天魔煞的地煞泄漏所致。但袁昇破解了秘符案后,对天魔煞所致的诡异地煞,却并没有最终解决。难道……”

“是的,只怕二者关联很深!”

李隆基站起身来,持笔蘸了一丝浅墨,在地图上标标画画,将那条淡线标成了显眼的双线。“现在一目了然了吧,双线所标是蚩尤庙镇符法阵所在的位置,这双线处与四个幻术师逃跑的路线,有两处交汇之地,竟有两处同样的庙宇——崔府君庙。”

“崔府君,就是传说中入地府做了判官的初唐县令崔子玉!相传太宗皇帝游地府时,就是这崔判官设计将太宗皇帝救出的。”陆冲双眼闪亮,忽又重重一拍大腿,“而且,那妖龙案发生之地,也是崔府君庙!”

李隆基道:“贞观十年,长安已有一座崔判官庙,说明崔府君崇拜早已有之。但后来长安的崔府君庙居然激增到了六座,这其后必然有‘太宗皇帝游地府’这故事推波助澜。也许是因为庙宇太过集中,时至今日,在长安城内已有两座荒芜了,便是这两处。”

陆冲将盘中的两个毕罗风卷残云般一扫而空,赞道:“郡王好机智,竟在谈笑之间,击鞠之闲,吃喝之暇,就将这么多的关窍想得如此清楚!”

“是袁昇献的妙计!”

陆冲呃了一声,面孔略微僵硬。

“陆冲,”李隆基若有深意地望着他,“听说近日你与袁昇有了些误会?朋友之道,要讲究一个恕字!”

陆冲神色微黯,沉沉点了下头。

“龙隐,你这老杂毛不要欺人太甚!”

傍晚时分,天琼宫的内院中传来一声怒喝,响若雷霆,正是萧赤霞的喊声。

屋内的袁昇闻声一凛,忙出门细瞧,院中明灯高悬,亮如白昼。青瑛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却见五大术师正站在巨大宏伟的法坛前,其中萧赤霞和龙隐相距三丈开外,各出一掌遥遥相对。萧赤霞的掌心耀出一道紫色电芒,龙隐国师的掌中则幻出一道白茫茫的剑气,紫芒白光如一紫一白两条巨龙,在空中紧紧咬合在一处。

宣机在旁叫道:“萧道长,快快收手!求雨可是圣后的安排,雷法求雨神效无双,圣命当前,难道萧真人还吝惜真元罡气吗?”

萧赤霞愤然道:“胡说,萧某襟怀坦荡,大公无私,又怎会吝惜这点真元,只不过是不愿为宵小所乘罢了!”

袁昇遥遥听到,料想只怕还是催逼萧赤霞动用雷法求雨的事,只是不知为何,这位脾气暴躁的昆仑门宗主竟和龙隐国师动起手来,忙疾步赶去。

“萧真人所说的宵小,到底是何人?”龙隐掌中白芒吞吐,说话慢条斯理,显然稳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