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暗夜杀手(第2/5页)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认为,凶手杀死男人的原因是男人可能会阻碍他的欲望满足,而没有杀死女人是因为女人可以供他发泄欲望。可以说在作案之前,凶手就已经想好了他要对女人实施的罪行,而杀死可能阻碍他行动的男性是实施整个罪行的必要条件。

威廉·伊多夫夫妇一案发生6周后,在绿叶城蒙罗维亚,一对80多岁的老姐妹在她们的家中遇害。凶手用钝器锤杀了这两位老年妇女,他还对其中一名80岁的老妇实施了性侵犯。警方在案发现场的墙壁上和被害人的尸体上发现了一些不规则的红色圆圈,圆圈内还画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

频繁发生的凶案在洛杉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人们都被恐惧的气氛所笼罩,他们不清楚下一个被害人是谁,也不清楚凶手到底是一名连环杀手还是一个犯罪团伙。作案者到底是不是有精神疾病?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在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下,制造这一系列凶案的罪魁祸首被冠以“暗夜杀手”的称号。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坚持认定制造这一系列连环凶案的罪魁祸首是同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白种人,他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西班牙人,他很年轻,很强壮,痴迷武力,但他不是疯子,因为他没有在凶案现场做出任何比杀手行为更加疯狂的事情。这个人很可能就隐藏在社区之中,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他甚至还是一个被其他人所喜欢的人。

1985年5月30日,凶手在伯班克再次作案,被害人是一个41岁的单身妈妈,她有一名12岁大的儿子。案发当天,凶手潜入被害人的房间,他先用手枪控制住两名被害人,又用手铐将小男孩铐起来并把他锁到柜子内,然后对那名单亲妈妈实施了性侵犯。这一次,凶手并没有杀死被害人。

1985年6月27日,警方又在阿卡迪亚发现了一具被害人尸体,死者是一名28岁的年轻女教师,她在自家的卧室内被杀。警方推测,凶手应该先对这名女教师实施了性侵犯,然后用一把利刃割开了她的喉咙,女教师当场死亡。

7月2日,阿卡迪亚又发生了一起入室杀人案。死者是一名75岁的老年妇女,她独居在阿卡迪亚郊区的一栋房子内。警方推测,死者生前曾遭到殴打、性侵,她同样是死于割喉,而且凶手还将她家中的财产洗劫一空。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超出了警方的预料,他们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搜查工作,来重新思考作案真凶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从常规意义上来讲,连环杀手都是一些沿用相似作案手法,使用相同作案凶器的杀手,但这一系列凶案中,凶手使用了好几种杀人凶器(一共有两种枪支和一种刀具以及一些钝器),凶手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以及被害人是否遇害等线索都有着非常大的随意性、不确定性。

7月5日,就在警方苦苦寻找这一系列凶案中的相似之处时,凶手又盯上了洛杉矶马特雷山地区的一个安静的乡村。在这个乡村街道旁的一处住宅中,凶手又袭击了16岁的女孩惠特尼·班妮特。案发时,惠特尼的父母隐约听到楼下传来了惠特尼的哭声,他们急忙跑下楼,此时,凶手已经潜逃,惠特尼也倒在了血泊中。

警方认为,凶手应该是从一楼卧室的窗子潜入室内的,惠特尼的房间恰好就在这儿。凶手潜入房间的时候,她正在熟睡,凶手应该是先仔细观察了她,然后才用一根拆轮胎棒击打她的头部,并试图用绳索勒死她。幸运的是,及时下楼的父母惊走了作案真凶,惠特尼得以幸免于难。

7月7日晚上凌晨3点的时候,调查员琳达被邻居的呼救声惊醒,她急忙穿衣赶了过去。被害人是苏菲·迪克曼,她今年已经60岁了,凶手潜入她的屋子以后,就用手铐将她铐在了卧室的床上,凶手强奸了她,然后将她的财物席卷一空。直到凶手离开很久以后,苏菲才敢发出声音大声呼救,等琳达赶到案发现场的时候,作案者早已逃之夭夭。

就在苏菲遇袭的同一天晚上,61岁的乔伊斯·尼尔森在家中遇害,他死于钝器锤击。这一晚,杀手连续作案两次。两周后,凶手再次作案,他潜入马克思·尼丁和雷亚·尼丁的房屋,他趁着马克思尚在睡梦中的机会射杀了他。

杀死马克思以后,凶手又反复殴打他的妻子雷亚,他让雷亚跪在地上向着撒旦起誓,祈求撒旦可以饶恕她的性命。在强奸并杀死了雷亚以后,凶手又侵犯了雷亚年仅8岁的儿子。显然,凶手并不仅仅满足于杀人和性侵犯,他还要虐待、恐吓被害人,他用向撒旦致敬这一形式来获得更加强烈的性快感。

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认为,凌辱被害人是连环杀手在作案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这种行为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兴奋,被害人惨呼着向他求饶的情形可以给杀手们带来更为强烈的刺激感,杀手们会认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控了局面,他们可以随意决定被害人的命运。凌辱被害人只是他们取乐的一种方式,没有什么能够比这种偏离正常性冲动的模式更让杀手们感到刺激了,这也是连环杀手经常折磨被害人、侵犯被害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