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扇门(第3/10页)

春雨在邮件里写的主人公名字叫“Yu Tsun”,显然她看的是英文本。不过,根据这个姓名的发音来看,很可能就翻成了中文本里的“余准”。

我立刻上线,在搜索引擎里找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英文本——《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虽然本人的英文水平有限,不过“Yu Tsun”这几个字母还是找得到的。果然“Yu Tsun”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肯定就是中文本里的“余准”了。

接着我又硬着头皮看了下去,忽然发现了另一个疑似中国人的名字——Ts'ui Pen。

原来这个“Ts'ui Pen”就是小说中“Yu Tsun”(余准)的曾祖父,也就是那位曾经官居云南总督,写过一本据说超过《红楼梦》的小说,又建造过一个神秘迷宫的人物。

我又在英文本里仔细数了一下,“Ts'ui Pen”在全文中竟出现了十七次之多。或许《小径分岔的花园》真正的主人公,并不是第一人称的“Yu Tsun”(余准),而是隐藏在幕后从未登场亮相过的曾祖父“Ts'ui Pen”吧。

“Ts'ui Pen?”

反复念几遍这名字,似乎最近在哪里听到过?对了,请你翻到本书“第三扇门”的前面几页,昨天孙子楚告诉我,一个月前马克·弗格森教授到过S大,求助查找一个晚清高官的资料,这个清朝人做过云南总督的职位,音译名字就叫做——Ts'ui Pen.

英文本《小径分岔的花园》里“Yu Tsun”(余准)的曾祖父就叫“Ts'ui Pen”。

小说里写“Ts'ui Pen”曾经做过云南省的“governor”(总督)——而弗格森教授要查找的“Ts'ui Pen”也做过云南总督。

几乎可以肯定,弗格森教授到中国来寻找的人,就是《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Ts'ui Pen”。

面对这样的推理结果我完全愣住了——这位著名的英国物理系教授,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寻找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吗?

而最不幸的是,教授在回英国的飞机上,还搭上了一条自己的老命。

也许这又是一篇博尔赫斯式的小说?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这位大名鼎鼎的弗格森教授莫不是疯了吗?

除非——历史上真有“Ts'ui Pen”这样一个清朝人,也真有他的曾孙“Yu Tsun”(余准)。

或许《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故事是真实的,或者具有真实的故事原形,只是博尔赫斯以小说的形式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只不过,这个玩笑实在开得太致命了。

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5月30日清晨6点50分

春雨看到了一幅画。

在这伦敦郊外森林深处的白色小屋内,挂着一幅中等尺寸的油画,在蓝紫色的夜晚背景上,赫然画着一幢威严的钟楼——大本钟。

在那高高的钟面上,指针正对着十点多钟的位置,而在大本钟底下的广场上,则站着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孩。

恭喜你,猜对了。

油画中的女孩正是春雨自己。

然而,她的心中是惊讶、恐惧还是高兴呢?也许,只能用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来形容吧。

又一次在油画里中看到了自己,还是高玄的笔法和风格,只有他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画。古典写实主义的画面,宛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大师,只不过背景换成了大本钟,主人公换成了中国女孩。

照在画中人脸上的似乎是路灯,黄晕的光线只笼罩着她一人,仿佛正站在舞台上表演。她的眼神里是绝望中的希望,虽然忧郁但仍充满力量,她是如此坚强不畏恐惧,任何人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

春雨注意到画里自己的衣服,正是刚来到伦敦第一晚时穿的——这幅画就是对大本钟停摆当晚的真实写照。

她走到油画前,似乎嗅到了颜料的气味。这时,她发现在油画的右下角,写着一行潦草的英文,她细看了片刻才读出来——spring rain

春天的雨。

这不是作者的签名,而是整幅画的标题。

是的,高玄在她的画像下,写上了她的名字,同时也是这幅画的名字。宛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眼前这幅画就是《spring rain》

春雨看着油画上的名字,情不自禁地抚摸了上去。虽然画面上蒙了一层薄薄的灰,但她仍然确信,这就是高玄在大本钟下见到她后画的。

低头拾起那枚钥匙,她紧紧攥在手心,自言自语道:“高玄,我知道你就在这里,你能听到我的声音,你为什么不出来呢?”

这充满渴望的声音,很快就被小屋的墙壁吸收了,期待中的那双眼睛,仍然没有出现。

她相信高玄就在这一带活动,无论是这枚钥匙,还是这间森林中的屋子,尤其是眼前的这幅油画,都是确凿无疑的证据。虽然这房间里的一切,都不像有人居住的样子,但高玄未必就住在这里,或许只是在这里画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