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扇门(第3/12页)

不过,昨晚我又仔细读了两遍《小径分岔的花园》,还是发现了其中一些虚构成分——

比如小说里余准是青岛大学前英语教师。但我查了青岛大学的资料,青大是二十世纪20年代始建的,德国殖民时代青岛并没有大学,所以这一点肯定是博尔赫斯虚构的。

小说还写到:余准小时候住在Hai Feng的老家。中国叫“Hai Feng”的地名,应该是广东省的海丰,距离苏州西山非常遥远。博尔赫斯笔下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位于英国中部的Stafford(斯塔福德郡),距离伦敦有几百公里之遥,这很有可能是作者的障眼法。

另外根据余准自述的内容,艾伯特的古董房间应该是在饭店二楼。但在小说里,博尔赫斯为了让场景更加集中,把那个房间从饭店搬到了花园——其实小说里并没有写到旋转门饭店,更从未出现过“Revolving door”(旋转门)

或者,“旋转门”本身就是博尔赫斯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就像他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写的那样:

“设一个谜底是‘棋’的谜语时,谜面唯一不准用的字是什么?”

“‘棋’字。”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部小说通篇都没有提到某个词,那么其主题很可能就是这一未被提到的词!这个古怪的阿根廷老头,就是用了这种方式,透露出了隐藏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背后的重要道具——旋转门。

博尔赫斯还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

那么春雨在伦敦经历的是小说还是迷宫呢?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就这样在车上胡思乱想了一个钟头,直到我们的眼前出现一座彩虹般的大桥,这是从苏州通往西山的太湖大桥,桥下就是烟波浩渺的美丽太湖。

孙子楚把着方向盘啧啧称奇:“景色真好啊,幸亏带上了照相机,跟你出来果然没错。”

西山岛是丘陵地形,山上山下种了许多果树和茶树,记得以前曾带过很多话梅回家。按照老马给我们的地址,转过两道弯就到了一间村口——余家村。

相比附近许多旅游景点,这个村子显得冷清落寞,全村都是余氏家族后代。孙子楚把越野车停在村口,带着照相机和一大包旅游用品下车了。

我们找到村子里一幢老宅,宅子主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是余家村的村长。

孙子楚向余村长介绍了来意,听说我们是老马的朋友,村长就显得比较热情了,因为老马经常向他收购古籍和明清家具。

余家老宅显得很破败,许多雕花的门窗都已经被拆掉了,厅堂里没有留下多少古物。如果余问天泉下有知,一定会斥责这些不肖子孙吧。虽然老宅风光不再,但仍是大户人家的格局,特别是一栋藏书楼,不过里面一本书都没了,文革时期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村长翻出一个厚厚的大本子,这是西山余氏的族谱。他戴上眼镜查了十多分钟,果然查到了余准的名字。

族谱上赫然记录着“余准”这个姓名,竟和《小径分岔的花园》里的译名一模一样。原来我还估计可能是“余顺”、“余村”等名字呢,这个应该就是冥冥中的巧合了吧。

根据族谱的记载,余准出生于光绪十年,没在家乡娶妻生子,卒于民国五年(1916年)。这些记录和春雨在英国档案馆里发现的材料全都相符。

余村长还告诉我们,将近一个月前,有个英国教授带着翻译到过余家村,向他打听一本叫作《迷宫梦》的书。

这立即让我提起了兴趣:“真有这本书吗?”

“听祖上说确实有这本书,是我们余家大名鼎鼎的崔鹏公所著,你看族谱上还有他的名字——余问天。”

我注意到他称余问天为“崔鹏公”,看来“崔鹏”这个字,要比余问天的名字还有名。

村长还想再讲述一下先辈的显要事迹,却被孙子楚打断了:“谢谢你的介绍,这些我们大多已知道了。《迷宫梦》这本书现在还有没有呢?”

“哎呀,我也从来没看到过,就连我的父亲和祖父也没看到,据说在崔鹏公归天之后,那本书就再也没出现过了。关于书中的内容,倒有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有说读了这本书就会飞黄腾达,也有说读了就会死掉,还有说这是本‘无字天书’,尘世的凡人是看不懂的。”

孙子楚悄悄对我耳语了一句:“简直是扯淡!”

余村长继续说下去:“我也是这样对英国教授说的啊,但他看起来还是很感兴趣,并要我带他去看一看后面的花园。”

“后面的花园?是迷宫花园吗?”

“对,就是过去传说中的迷宫花园,可惜现在已经毁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