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2/7页)

吃完饭出来,我和周庸跟着张超到了地方。这个小区很冷清,几乎没见到年轻人,在楼下转悠的都是一些老头儿老太太。

周庸问张超这小区怎么这么多老人。张超说因为这边的小区基本都是经济适用房。

我和周庸“哦”了一声。燕市的经济适用房一直限制购买资格。这小区建好有十来年了,当时能在这边买房子的都是老城区的拆迁户。

一般在老城区的房子被拆迁了的老人,都会买城郊地带的房子养老。这里房价便宜,环境也还可以,还有优惠,老人自然就多了。这个小区有许多拆迁后、手里有钱的老人。这里离市区也远,老人的儿女大都为了工作不会住在这种偏远的郊区。对于保健品推销行业来说,这个地方简直就是遍地客户的天堂。怪不得张超女友的母亲会被骗。

我们到了十一层,张超敲了敲门,一个老头儿开了门:“小超来了。”

张超说:“来了,”转头指着我和周庸,“这就是刚才电话里和您说的两个记者。”

刚才张超吃饭时和我们说,他女友的父母老来得女,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看起来,老头儿分明得七八十岁,可能是最近家里的事太多,加速了他的苍老。老头儿过来和我握手:“麻烦您二位了。”

我问了老头儿一些他闺女出事时的问题。他说的和张超告诉我的大同小异,但有一个问题——他们都不是第一当事人,老头儿的妻子才是。所以我问他妻子在哪儿,说想要聊聊,看能不能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他们家是两室一厅,老头带着我和周庸来到其中一个卧室的门口,打开了门。里面一个老太太正坐在床上抹眼泪。卧室里除了床以外,其他地方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这些箱子大都是口服的保健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按摩仪和我没见过的器材。

我说:“阿姨,我想问问您闺女吃的那个药,您能给我看看吗?”

老太太找了找,拿出一盒仙草极致美肌丸递给我。我看了一下,这盒美肌丸上没有食品生产批号、没有厂址,也没有保健品的小蓝帽。我又登录了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官网,查询这个产品——发现完全没有相关信息。

这肯定是款“三无”产品。我问老太太购买时是否有发票,她摇摇头,说:“他们说这是进口保健品,没发票。”

我又问她女儿出事那天,是否还服用了什么别的保健品,或者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老太太说:“没吃,她从小就是过敏体质,对花生啊什么的好几种食物都过敏。我们不敢给她乱吃东西。这个仙草极致美肌丸我也是问了很多遍,配方里没什么会让她过敏的,才给她吃的。”

基本可以确定,张超女友的昏迷和这个“三无”保健品确实有关。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家公司已经消失了。

我点点头:“阿姨,您还买过这家仙草公司的其他产品吗?”

老太太又拿出了一盒黑的、一盒红的口服液,还有一瓶蓝色的护手霜:“这三个也是他家的产品。”

拿相机拍下这几盒保健品后,我们和张超一起出了小区,他要去医院看看女友的情况。我和周庸目送他离开后,靠在车旁抽烟。周庸说:“徐哥,怎么查啊?这帮人肯定早跑路了。”

我摇摇头:“不一定,很可能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推销员,继续在这儿骗人。”

老金给我讲过一些保健品行业的行为准则——对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他们选择行骗的老人是有标准的。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会成为行骗对象。他们会根据两点,找到最有“潜质”的老人客户。

第一是身体不好。身体健康的老人不是他们的目标人群,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六十五岁以上,身体有问题的老人——年龄越大,对事物的判断力越弱,也越容易相信别人,八十岁的老人肯定比六十岁的要容易上当。

第二点是老人是否独居。独居老人都比较孤单,防备心不强,手里都有些积蓄。加上没有孩子的阻拦,更容易上钩——那些和孩子同住的老人很少被骗。

对大多数保健品销售公司来说,符合这两点标准的老人数量有限。所以他们往往会反复压榨这些老人的价值,每隔一段时间就上门或者打电话推销保健品,定期循环——直到把老人的退休金和积蓄,甚至房子都压榨干净。

我给周庸讲完后,他点点头:“怪不得新闻上都说老人几年间买了多少多少保健品。但这和他们跑不跑有什么关系啊?”

我解释这个小区的老人多,手里有钱,儿女不在身边。对于推销保健品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遍地黄金客户的天堂,不太可能轻易放弃。所以很有可能,幕后做这件事的人,会重新招一批人,继续行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