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家坟镜子阵(第3/6页)

外地人到北京打听道儿,想去哪,怎么走,北京人指路很简单,往北往南,让问路的人一听就能明白,这和北京城的格局有关,四九城的建筑物全是坐北朝南,有几条斜街也不多,天津卫正相反,您要问路,可别跟天津人说东西南北,没几个人分得清,一般东西走向为道,南北走向为路,横道竖路,比如一说某某路,从地名上看,应当是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但这个方向并不准确,旧天津卫的道路赛过蜘蛛网,这跟河流分布以及各国划分租借地有关,民国年间城南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电灯路灯也少,好在没几条死胡,你穿街过巷,只要不把大致方向搞错了,也不至于迷路。

郭师傅和丁卯这顿酒,从下午喝到天黑才回家,两个人脚底下没根,一步三晃,只好在半路停下来醒酒,等到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坐在路边,大马路上黑灯瞎火,除了他们俩一个人也没有,周围有很多平房,房屋高低错落,路旁有电线杆子也有树,路灯全都不亮,看起来像是在城里,但附近一片死寂,成片的平房全是空屋,附近隐隐约约有股死尸身上的臭味。

这么一大片平房,全部断了电,所有的房屋和路灯都不亮,天上只有朦胧的月光,那些房屋树木和电线杆子,在月影下显出黑黢黢的轮廓,听不到夏虫儿的鸣叫之声,反倒有股不知来源的臭味,好像是尸臭,不过这是在城里,闷热的三伏天,普通民宅里不可能放死人放到发臭。

俩人好不容易清醒过来,仔细打量这条马路和周围的房屋,觉得眼熟,一看路牌想起来了,这地方叫魏家瓦房,老话管绕远叫“走冤枉道儿”,哥儿俩心说咱这冤枉道儿走的,居然转到魏家瓦房来了。

如今魏家瓦房是南门外的一大片民宅,介于郊区和城区之间,早个二三十年,地名还叫魏家搂或魏家坟,本来是一大块坟地,那年头就是坟地多,并不奇怪,城里死人城外埋,村里死人村外埋,所以老话说“哪处黄土不埋人”,活人周围住的全是死人,当初围着老城一圈,埋死人的坟地是东一片西一片,到处皆有,清朝末年漕运盐运发达,天津城面积不断扩张,那时候盖的很多房屋,以前几乎都是坟地。

说到魏家瓦房魏家楼,起先叫做魏家坟,变成居民区之后,人们避讳提坟,一说在哪住,住魏家坟,那不成鬼了?于是改称魏家楼,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座楼,因此后来改叫魏家瓦房,那时候上点岁数的人一提起魏家坟,想到的往往是“吊死鬼”。

要说埋着吊死鬼的魏家坟,年代还不是太过久远,清朝末年的时候,天津卫当地有一户姓魏的人家,以卖炊饼为生,家道小康,一家三个兄弟,老大年少夭折,很早就死了,剩下二哥和三哥对半平分了家产,二哥是继承祖业,挑个担子沿街叫卖蒸食,蒸食就是馒头炊饼之类的面食,早年间叫蒸食,三哥心高志大,不愿意再做蒸食这份营生,选择到金铺当学徒,跟掌柜学着打金银首饰,木匠瓦匠学三年也就学会了,打金银首饰至少学六年,还要给掌柜白做三年,那个年代没有学费,学成手艺帮三年工,算是报答恩师。

三哥当学徒当了十年,学会了满腹生意经,也把手艺学到家了,自己出来开了个小首饰铺,凭着货真价实,诚信可靠,手艺又好,精益求精,逐渐把买卖做大了,钱是越赚越多,几年之后扩充成了卖首饰的金楼。

二哥那份买卖做得同样不错,娶个媳妇特别贤惠,两口子自做自卖,起早贪黑存下点辛苦钱,先是在街上赁了半间门脸儿房,后来也把生意做起来了,除了祖传的炊饼馒头,还开始卖各种糕点面食,店面也增加到前后三间,实在忙活不过来了,又雇了个小徒弟,让小徒弟在前头当伙计卖货,二哥两口子在后头做,跟三哥的首饰金楼相邻,彼此相互照应,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谁成想好景不长,到庚子年八国联军打破大沽口杀进北京城,天津卫首当其冲遭了殃,乱兵在街上四处劫掠,各大店铺尽遭洗劫,三哥的首饰金楼让乱兵抢了一空,店面烧成了一片废墟,从此倒闭,再没缓起来,三哥夫妻俩一时心窄想不开,双双在屋子里上了吊,说白了这夫妻俩没得善终,是对吊死鬼。

二哥那间点心铺,当天也遭乱兵洗劫,好在是糕点食品,没折大本儿,两口子四处借贷,东拼西凑,总算凑足了一笔本钱,再次装修了铺面房,还可以接着做生意,后来又把买卖做大了,有钱了买房子置地,有身份不能叫二哥得称二爷了,魏二爷发迹之后,时常想起三弟两口子上吊,死得太屈了。

亲哥们儿亲弟兄,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有道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了可以补上,手足断了没法再续,人活一辈子,身边不能没个近人,爹娘只能陪你前半辈子,妻子和儿女顶多陪你后半辈子,唯有亲生兄弟,从小到老跟你一辈子,因此叫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