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九尾妖狐(第3/8页)

穷也得吃饭过日子啊!怎么办呢?他只好靠着套皮子养家糊口。关外所说的这套皮子,就是指下套儿、设夹子,逮狐狸、黄鼠狼、貂之类的动物。在关外,这些动物都叫皮兽,因为肉都不好吃但皮毛最值钱。并且来说,打这个皮兽不能拿弓箭、鸟铳、猎狗什么的,因为皮毛一旦伤了,可就一文不值了,最讲究拿活的。这老疙瘩走投无路,只好以套皮子为生。干这个行当的,如果真是能耐大,加上运气好,也有可能发财。他看人家有的逮貂、逮狐狸发财了,他也学人家来这个。可这也是门手艺,里边这学问可多了去了,讲究寻踪认径、观草识洞,在哪儿下夹子,往哪儿放套子,什么时候下,什么天气放,这都得靠常年积累下的经验,而且还得吃得了苦。因为这些野兽的皮毛越到天寒地冻之时越厚实,那样的皮毛才能多卖钱,三九天在山里蹲上个几天是常有的事儿。问题是他这个人好吃懒做惯了,但凡有口吃的,也不愿意进山钻老林,那多苦多累啊!到最后,这老疙瘩穷得裤子都快穿不上了。

有这么一天,老疙瘩又揭不开锅了,简直是缸无隔夜之米,家无鼠盗之粮。跟街坊邻居借吧,人家都知道他这人游手好闲,借了他也还不上。俗话说得好,叫“救急不救穷”,你老这样,谁家成天管着你吃喝,又不是你们家亲戚,所以大伙儿也不爱理他。最后是实在没辙了,只好上山套皮子去。可也倒了霉了,他这一进山,一连几天什么也没逮着。他又没带着干粮,不是不想带,家里头也没干粮可带,饿急了就逮蝲蝲蛄吃。蝲蝲蛄是一种土里的小虫子儿,学名蝼蛄,也有地方叫“土狗子”。老百姓讲话:“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地了?”这玩意儿能有多少肉?饿得他两只眼发蓝,脚底下直打晃儿,唉声叹气,直叫自己的命苦!

走着走着,正好经过一处山坳。山坳里边儿老疙瘩发现有一座小窝棚,什么叫窝棚呢?就是在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穷人跟猎人常用的最简易的临时居所,什么样儿呢?几根破木头棒子,支起一三角形的架子,用柴草、破毡子之类的杂物,把上边跟两边遮起来。简简单单,能起到一点儿遮风避雨的作用。当然,大一点儿的风雨也避不了,反正好过没有。因为这形状像窝头,所以约定俗成地叫窝棚。跟这里边儿待着,头都抬不起来。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有两个窝棚不奇怪,是谁搭的也不一定,因为经常有上山打皮子的,随手搭一窝棚落脚儿,很简易。他走了也不拆,因为这里边儿什么也没有,犯不上费劲儿拆走,别人谁来了都可以住。天黑之后在这里面落脚,且不说舒服不舒服,总比半夜在山上让狼掏了好。

老疙瘩一看山坳里有个窝棚,就寻思:我进去歇歇脚吧,喘口气儿,躺一会儿也好!想到这儿,刚要抬腿进去,打里边儿出来一人,正跟老疙瘩走一对脸儿,把老疙瘩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窝棚有人,再一看出来的这个人是个老太太,身上穿着一件儿赤红的袍子,颜色特别扎眼。小个儿不高,看这意思岁数可不小了,都长抽抽儿了。这张脸长得太吓人了,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脸上这皮都有点儿耷拉了,岁数太大了,满脸的斑跟癣,可这俩眼睛挺亮。一般这岁数大的人,眼神都比较浑浊,可这老太太两只眼却似会放光,看得人直发毛。头发说花不花,说白不白,也掉了不少了,把余下的拢在一块儿,梳了一个纂儿,上边还插着朵花儿,这花儿都干了,要多寒碜有多寒碜。老太太手里杵着一根儿乌木的拐杖,一步一挪,正从窝棚中往外走。老疙瘩心想:这老太太是谁呀?瞧这打扮,不像一般的老太太,她怎么会在这深山老林之中?

您要知道,那会儿清末民初,老太太都裹小脚儿,平地上走路那都费劲,颤颤巍巍走得可慢了,更甭说走山路了,而且这个老太太装束奇异,看这打扮像是一个师婆。在过去来说,社会上的妇女有三姑六婆之称。因为那个时候的妇女,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嫁人的姑娘,不能轻易抛头露面。嫁了人的,讲究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几乎不会出门工作。所以说这三姑六婆,都不是一般的妇人,是几类比较特殊的职业。

您比如说这三姑,可不是大姑、二姑和三姑,分别指“尼姑、道姑”,还有“卦姑”。尼姑、道姑好理解,僧道两门也有妇人出家。这卦姑是干什么的?说白了是算卦的妇人,这也是一个行当,行走江湖靠一张嘴,吃的是开口饭。六婆则是指“媒婆、药婆、稳婆、牙婆、虔婆、师婆”。其中的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据说能通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