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阎罗殿(第2/3页)

我低头一看,确如丁思甜所言,挖掘场每个角落,都有平缓的石坡,七扭八拐地延伸到深处,石坡都是条石铺成,可能以前也是埋在土里,每掩埋一层尸体就盖住一段,后来又都被倭国人挖了出来,土层中散落的碎土泥石垫满了这条坡道,碎土上留有拖拽东西的痕迹,山洞内恶风呼啸,凉飕飕的空气十分通畅,如果坡道上的痕迹是很早之前留下,绝不会像现在这么清晰,说明老羊皮很可能下去没多久。

我们三人都急于把老羊皮找回来,然后尽快离开这噩梦般的百眼窟,见终于有了线索,都打起精神,觅着石路走了下去。这时与在坑外看这藏尸洞的感觉又不一样,渐行渐低,几乎是紧贴黄土截面的尸骸前进,那石道偏又好生狭窄,身体不时蹭到从土里支棱出来的死人胳膊手脚,冰冷而没有生气的触感让人的神经更加紧张。

即使又是恐惧又是疲惫,但没人提出放弃,都硬着头皮往下走,胖子胸前挂着工兵照明简在前边探路,三人手拉着手缓缓从盘陀般的石道上往下一步一蹭,眼看向下而行,中间这段路越走越黑暗,最深处则像是一张巨大的怪嘴,看上去灰蒙蒙的一片朦胧不清,但并不是一片漆黑,显得十分不寻常,胖子就对我们说:“这埋死人的大土坑怎么有这老深,你们说这底下最深处会有什么东西?”

丁思甜说:“不是士坑,这里埋了如此多的尸首,下面恐怕还是无数的尸首,这里根本就是一座埋了上万人的大坟墓啊,不知道老羊皮爷爷到这座大坟深处要做什么……”说完她不禁又替老羊皮担心起来,想要加快脚步,但腿脚虚弱不听使唤,要不是被我和胖子拉着,又险些跌倒。

我感觉到她手心里全是冷汗,知道她又是担心又是害伯,心想:“倭国鬼子的这座挖掘场显然是在不断往深处挖,难道这层层尸体下面还有重要的东西?莫非就是……”我担心这座万人古冢下会是那传说中刮出焚风的地狱,不得不谨慎一些。于是让胖子和丁思甜别着急,连耗子出洞都要先掐算掐算,所以咱们也得多加小心,走得慢些多动动脑子,仔细看明这里的一切,万一遇到危险,也好进退有度。

丁思甜很同意我的观点,她问我:“你祖父以前好像是位风水先生,你跟他学了不少杂学,这座大坟里的尸体都死而不腐,就是你所说的风水原因对吗?它们……应该不会突然活过来吧?”

我知道她是绕着弯想让我给她找点不用害怕的理由,于是就对她说:“我爷爷那套都是四旧,虽然最近几年我觉得他说的那些事有些道理,不过还是不能偏听偏信。”据我所知,除丁风水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人死之后,受到细菌的作用,尸体通常都要腐烂,但这种使死尸腐烂的细菌,需要生存在温度适宜,并且比较潮湿的环境里,气候寒冷,或者天气干热,比如沙漠和雪山,都不会有这种细菌存在,所以沙漠的干尸和雪山上的冰尸,都不会腐烂。

还有人为的因素,比如死者死后入敛,棺椁的木料厚实考究,材质坚密不透空气,再在棺中放石灰和术炭等物防潮,形成一个干燥恒温的封闭空间,使得细菌不能活动,棺中的尸体便不容易腐烂,也许会变作干尸,甚至连水分都依然存在的湿尸。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例,比如死于霍乱,或生前饱受疾病折磨在临死前身体中的大部分水分都已失去,死后就会很快变为干尸,不易腐散消解。干尸的形状干瘪,重量比新死者轻一半以上,皮肤起皱收缩,一般呈黑色和淡褐色,毛发和指甲还有可能继续生长。

最罕见的要属尸蜡,比如肥胖或多脂肪的尸体,被丢到河中或者埋在盐碱地里,就容易在尸体表面形成尸蜡,使死尸不腐不烂,因为在水流中,尸体产生的腐败物都会被水冲掉,腐败的细菌也会被水带走,尸体里面的脂肪就会变成像肥皂一样的东西,又滑又腻,称作“尸蜡”,如果盐碱侵入尸体,也会产生这种滑腻的尸膏,尸体被尸蜡裹住,所以不容易发生腐烂。

我上中学的时侯参观过一次公安局办的尸体标本展览,当时作为一种破除迷信的科普知识教育,是跟我祖父胡国华一起看的。他说这展览虽然够科普也很有道理,但是不全面,世界上人死后不腐的原因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小型展览就能全部囊括的,不过我祖父口中那些特殊之事,我自然不敢对丁思甜讲,只把那次科普展览的记亿,照葫芦画瓢地给她讲了一些,让她不必再去担心坟里的死人会诈尸。

不过一个想象力正常的人,很容易对听到的事情产生联想,越往科学上说,大伙就越会联想到一些封建迷信的传说,特别是胖子不合时宜地一口一个“鬼”,总叨咕这鬼衙门传得那么邪性,现在走在深处也没觉得怎样,更不见有个鬼影,不就是长了毛的死尸扎堆吗?有他妈什么大不了的!咱们在焚尸间里疑神疑鬼的还以为那里关着个幽灵,实际上是老黄皮子捣鬼,看来鬼由心生,庸人自扰。咱们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头脑,太不应该相信那套唯心主义理论了,这是耻辱,是全世界唯物主义者的耻辱!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当呢?看来历史的教训并非从来都让后人引以为戒,这是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