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加钱(第2/4页)

而是因为民间之中,常常传述我家侯爷的故事,这人云亦云的,难免会有纰漏,会有谬误,为不损我家侯爷英明,故而召集诸位。

希望诸位日后行业时,当以谨慎,当遵小心,方不负今日侯府的茶水点心。”

众多说书先生们马上起身,随即拜下:

“我等明白。”

“我等明白。”

郑凡点点头,继续道:

“这说书嘛,是你们的行家事儿,你们懂的道道,比我多,不过我这里倒是有个建议,有用的话,你们就听听,没用的话,你们就纯当听个乐子。

那就是,

讲一段故事时,原本一天可以讲完的故事,你可以分两天去讲……”

这时,

一个性急的年轻说书先生开口道:

“这位贵人,这一天的故事,怎么分两天讲呢?”

四周其他同行纷纷对其露出了羡慕的目光,

这捧哏的功夫,

他们竟然落后了一步!

到底现在大家伙上台都是带徒弟了,捧哏的活儿都是由徒弟来带,生疏了,生疏了啊。

帘子后,

郑侯爷又喝了一口茶,

不急不缓道:

“这个好办,往里头掺东西,当然,不能瞎掺,不能胡编乱造,这一点,屠户那儿早摸门儿清了,给猪肉里注水,咱们也可以学学嘛,叫灌水。”

“敢问贵人……”

“敢问贵人如何灌水?”

这下子,会捧哏得多了,都是专业的。

“每段故事开头,先讲一讲各国政治风云,讲一讲四大剑客,讲一讲各国风貌习俗;

再引出故事,

引出故事后,

再回顾一下以前的故事,讲一讲侯爷的生平,也就是过去,再讲一讲当时的风景,

最后留一截,

掌握好火候,

再讲一讲这故事,当然,得记得留悬念。”

一时间,

满堂:

“原来如此。”

“受教了。”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郑侯爷也就笑笑,没真觉得自己有什么本事,受限于这个时代的资讯传播速度和范围,这些说书先生要是不会上述的把戏,这肚子里的货早被掏空了,拿什么换粮食?

起身,

郑侯爷从后门走出。

这座府邸不大,新府邸正在进行规划,连带着整个奉新城都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建设。

这么说吧,

伐楚之战后,

郑侯爷在楚国挖了不少贵族祖坟,金银珠宝这类的硬货,手头实在是太多。

直接发银子是不可能的;

所以,按照瞎子的规划设想,是打算启动大基建,以工代赈。

这样,

新进来的流民们手里头也就有了银钱,

存在这么大的需求市场,

商贾自然会逐利而来,

也就能拉动起地方上的繁荣。

郑侯爷对金银财宝,其实真没什么兴趣,他又不是蜥蜴龙,喜欢拿金币来筑窝。

一定程度上来说,雪海关军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这般高,也正是因为以郑侯爷为核心的上层建筑对财富的需求和保存欲很低。

千金散尽还复来,

有兵有粮老子要什么得不到?

公主不也抢来了么?

以后啥时候有兴趣,太后也能抢回来。

而在这个时代,给子孙置田产,存家业,埋宝库,才是主流。

只能说,郑侯爷和魔王们,压根就没想那么久远,就是燕皇的圣旨中所言的“百年侯府”,郑侯爷也没多么受触动。

要不然大家伙常挂在嘴边大不了找个地方开客栈呢?

这压根就是坐在船上看洪水滔天喝着酒的心态。

“主上,客人等了好一会儿了。”

郑凡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客来了,客久等了,郑侯爷早知道了,但还是在那儿听完了自己的故事。

推开门,

进入书房,

景仁礼当即从椅子上站起身,

对着郑凡跪伏下来行礼:

“微臣参见驸马爷。”

郑凡“嗯”了一声,走到书桌后头,坐下。

习惯性地伸手揭开桌上的一个小盖子想拿一颗甜枣丢嘴里,

犹豫了一下,

还是又盖了回去。

景仁礼起身,对郑凡道:

“驸马爷,我家王上听闻您在燕国封侯了,很是为您高兴,这次微臣还带来了一些贺礼。”

“呵呵。”

郑凡笑了笑。

这事儿,

确实有意思。

自己在燕国受封了平西侯,结果楚国的摄政王还要给自己赏赐。

“赏赐什么的,不打紧,咱毕竟是一家人不是。”郑侯爷和颜悦色道。

“驸马您说的是,您说的是。”

郑凡手指在书桌上轻轻敲击了几下,道:“这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谈钱,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