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没有仁慈(第2/3页)

李靖一听,吓得立刻表示愿意随行,行至半路,因病无法再随军,停在了相州。

此后更加不问政务。

直至贞观二十三年病死。

你品,你细品。

大唐两大军神,一为李靖。

李靖之后,要数李勣,也就是徐茂公。

那么太宗又是如何对待李勣?

据史载,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给他治病的医生为他开了一个奇特的药方,药方的药引,须人的胡须烧成灰和药服用。

李世民亲自去探望,听到医生如此说,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入药。

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李世民这个动作,大概相当于曹操割发代首。

李勣感动得连连叩首哭泣,把头皮都磕破了。

一位君王能为臣子做到这样,古未有之。

可以说,对李勣是相当的好。

而且太宗用人,是有着很清醒的认识的,谁有什么才能,谁适合放在什么位置,他心中有成算。

太宗对李勣是培养做顾命大臣用的。

一次宴会上,趁着酒劲,太宗亲口对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没有谁比卿更合适的了。你以前对李密很忠心,难道你会有负于朕吗?”

这话,不好捉摸。

当时李勣表示很激动,咬破手指,以血立誓,并且喝得大醉。

太宗见他醉了睡过去,解下自己的御服亲手披在他身上。

醒来后,又把李勣感动得一塌糊涂。

但是……

凡事就怕“但是”二字。

虽有剪龙须,披御衣的恩宠,在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时,他对李治有过一番交待。

“你对李勣没有恩惠,朕将贬他为外官。

朕死后,由你授给他仆射之职,让他对你感恩。”

遂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

恩宠归恩宠,信重归信重,但是该用的帝王之术,用起来一点也不含糊,该推心置腹时,极富于感染力,该理智时,又极其冷静理智。

这世上之事,原本就非简单的二元,并不是非黑即白。

而是极其复杂的。

很难用好或不好,去定义太宗的御人之道。

但凡是被太宗信重的,无不感恩戴德,愿为其效死力。

似阿史那贺鲁这样野心勃勃之辈,太宗在世时,从不敢有二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雷霆雨露,皆是天恩。”

程知节的声音,似乎从很远处传来,令苏大为从沉思中惊醒。

他看向面前的程知节。

这位唐军大总管的面上充满了疲惫,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阿弥,我刚跟你说的,不必多想,就是指点你一下,你现在并不是底层士卒,而是副营正,手下也管着不少人,这次深入突厥人的势力范围,我还会给你多配些人手。

放心,都是精锐的好苗子,你大可以恩威并施,以收其心。”

说着,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苏大为一眼:“有了军功,日后回长安,对陛下和武后,也有个交待。”

苏大为心中一动。

从程知节的话里,品味到了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我知你是武后的人,所以会给你最好的机会,最好的资源,你放手去做。

有了军功,回去陛下也好重赏于你。

这是程知节在对苏大为“示好”。

程知节果然不愧是人精,论到人情世故,如何不露声色把人情做了,只怕唐军将领里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擅长的。

苏大为现在不过是一小小的斥候营副营正,按说与程知节的身份地位,天差地远。

然而程知节却不这么看,他看到的是,自己正在老去。

这一战,主要为了替陛下清一下军中的沙子,还有提携一下后辈,绝不可有争功的念头。

不出错,便是大功。

如果想弄个“灭国之功”,那李靖的结局,便是他的下场。

所以没什么心理负担,程知节立刻便能拉下脸面,几乎摆明着说是给苏大为立功的机会。

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

或许不够热血了,但也绝不会让人觉得讨厌。

因为他毕竟是认真在谋划作战。

哪怕不是一战灭掉西突厥,也绝不会让阿史那贺鲁讨到便宜。

老而弥坚,说的就是程知节这种名将。

他用兵风格,首先是稳,其次是准和狠。

懂分寸,知进退,明火候。

李治并没有看错程知节。

“谢过大总管。”

苏大为心下有些激荡,也有些疑惑,只能先行礼答应下来。

无论如何,这是程知节对自己暗送出的一份大礼。

之前安文生其实也说过类似的话,这次出征,对西突厥之战,自己只是做到好,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