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第3/3页)

图四  1950年,一个殷实家庭的合影。

作者认为,这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者的家庭合影,虽然这家的男性长辈已经过世,但日子仍过得富足而殷实。只是不知这样的光景能维持多久,因为照片上的人,将不得不在接踵而至的“镇反”、“公私合营”、“反右”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经受考验。从象征家庭美满团圆的合影照片无端流失的端倪里,作者预感了某种不祥之兆,从而对这个家庭后来的遭际做了极不乐观的揣测。

无论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前代文明成果的家庭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至少在合影的这一刻,从他们的脸上,很难读出对新时代的悲观,新时代似乎也没有理由不接纳他们,不善待他们。我们还是祈愿这个不知道姓名的大家庭,在此后的日子里,平安吉祥、安然无恙吧。

有位叫张洪玉的,投寄来他们家1966年5月18日的一张合影(图五),这是那个年代他们家唯一保存下来的全家福。作者对照片的拍摄经过,有这样的记述:

1961年,那时还没有三哥,父亲工作的单位给职工照全家相,照片照坏了,没能冲洗出来。当时说好以后补照,结果一拖就是五年。1966年5月,父亲领着姐姐和哥哥们去县城补照。那时祖父去世才一年多,从鞋上看,父母还戴着“孝”。那年姐姐十五岁,大哥十三岁,二哥九岁,三哥才三岁。去县城的路上,母亲和姐姐替换着背、抱幼小的三哥。那年月,农村孩子能进县城照相,是件非常荣耀和幸福的事情!

图五 1966年,一个普通人家的合影。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作者一家人刚从举国饥饿中煎熬出来没几年。即使没有那几年的饥饿,一家六七口人,主要靠在县城当勤杂工的父亲挣的那几十块钱,其生计之拮据,也是不难想象的。因为家境窘困,作者的姐姐一天学没上,十三岁就进林业队干活了。后来,他的姐姐在不惑之年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成了半植物人。晚年的母亲每提到姐姐便老泪纵横:“你姐姐这辈子命太苦!”

作者感叹道:“这张照片摄于1966年5月18日。那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所谓‘五一六’通知,是‘文革’开始全面启动的标志。然而,像千千万万普通农家一样,父母亲和姐姐哥哥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暴风雨即将来临。”在社会的演进中,芸芸众生不过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他们埋头于自己的生计,以求温饱,实在无力去感知行将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一些重大转折或变故。

一介草民与其所处的大时代,在许多时候,其实是很隔膜的。

“文革”结束以后,当一些离散的家庭再度重聚的时候,不少人仍选择了到照相馆合影,以为庆贺与纪念。在那些日子里,从城市到乡镇,几乎每一个照相馆都曾见证过中国人结束浩劫、走出苦难的庆幸与欢欣……而进入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后,随着照相机的迅速普及,一家人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到照相馆合影的景象似乎已越来越少见,人们更习惯于在自己家中或到户外的某个景点用自家的相机来完成这项“仪式”。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家庭相簿里后来添加的那些自拍的合影,虽然多了一些随意与率然,却没有了以往在照相馆里或请照相馆的师傅来定格时的那份矜持与庄重。

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是摄影方式的改变呢,还是面对照相机的芸芸众生呢?这或许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