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畅谈(第2/4页)

王源继续说道,这些都是他心中想说的话,本来这些话不该说出来,但不知为何,今日当着颜真卿的面,王源居然就这么冲口而出,毫不掩饰了。

颜真卿点头叹道:“王相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真让颜某佩服之极。不瞒你说,颜某其实也是怎么想的。当今天下之人,衡量他人喜欢非黑即白。一有污点便全盘抹杀他人的功绩,这是颜某不能接受的。”

王源呵呵笑道:“看来我和颜太守在这件事上倒是心有戚戚了。”

颜真卿皱眉低声道:“颜某还有很多事想不通。譬如为何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被朝廷定性为奸相。但奸相们都死了,为何大唐却沦落到风雨飘摇之地?奸相们活着的时候,虽然相互争斗倾轧,但大唐天下却依旧稳定繁荣?有些事当真让人想不通。”

王源微笑道:“我替你补充几个问题,为何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安禄山凭借着他的二三十万兵马便可横扫北方,攻占两京之地?安禄山只有二三十万兵马。可我大唐用来平叛的兵力有多少?洛阳城中守军十万,潼关之战十五万大军,加之京城禁军二十余万。总兵力近五十万。然则如何?为何会节节败退,为何会丢下长安入蜀地避祸?当真是安禄山的兵马所向无敌么?显然并非如此。那是什么缘故?”

颜真卿拍着大腿道:“正是,这也是颜某想不通的事情。到底这是怎么了?若说安禄山的兵马所向无敌我是绝不信的,瞧瞧,连我这个不懂领军之人,凭着七拼八凑起来的万余兵力都能坚守小城半年多,凭什么长安一日便破?凭什么潼关那么轻易的便丢了?”

王源哈哈笑道:“颜太守,你是不是真的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颜真卿呆呆的看着王源道:“莫非王相国知道原因?”

王源呵呵笑道:“颜太守,你也莫装作毫不知情。事实上这些原因有识之士都明白,只是没人愿意点明罢了。我不信颜太守不知道原因所在。”

颜真卿咂嘴道:“我心中确实有些想法,但颜某想知道王相国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否和颜某所想的一致。”

王源笑道:“好,我并不害怕说出心里的想法,事实上我在陛下面前都曾直言过。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原因都要源于一个人,那便是当今陛下。”

颜真卿吁了口气,他想听到这句话,但他又怕听到这句话。他很想王源拒绝他的问题,但王源却如此坦诚,直接便告诉了自己答案。而要命的是,这也是他自己心里敢想而不敢说的话。

“若不是陛下的急功近利,又怎会有潼关之失?包括在此之前的很多次对外征伐,包括当年的石堡城之战王忠嗣的惨败,当年和吐蕃作战时陛下下达的直捣逻些城的旨意,导致河西陇右联军的全军覆没,都是陛下插手的结果。陛下或许是好意,但陛下插手军务听信谗言才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当然,最终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背了黑锅,但这正是问题所在。陛下永远不承认他的错误,这种错误便会一而再而三的发生。我这话或许有些大逆不道,但当着陛下的面,我也是这么跟他说的。”王源冷声道。

颜真卿愕然道:“这些话你在陛下面前也说了?”

王源点头道:“为何不说?错便是错,不能因为他是皇帝便不指出来。若不知错在何处,岂非一错再错。我大唐已经是风雨飘摇,可容不得再生大错。陛下确实是圣明之君,然而那是以前的陛下。陛下也是人,他也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自满。一个普通人骄纵的行为或许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但陛下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天下之主,他若犯错影响的不是他个人,而是天下万民。故而身为天子是绝对不可以骄纵松懈的,一不小心,便会天下大乱。这些话我都当面同陛下直言过。不仅如此,我还要求陛下答应了我一个条件,我才同意出任平叛大元帅之职的。”

“那是……什么条件?”颜真卿已经惊讶的合不拢嘴了。

“我告诉陛下,我若领军平叛,便不要他插手军务,我要军务自专之权。”

“军务自专之权?这……陛下能同意?”颜真卿咽着吐沫道。

“陛下当然同意了,否则我怎会出现在这里。军务自专,责任自然也是我来负。我向陛下许诺,三年时间平息叛乱,若不能,我愿受任何处罚。只有一个条件,便是按我的办法去平叛,任何人不得指手画脚。这之后才有了通州大捷,才有了出蜀作战。形势正在一步步的好转,这正是各负其责的结果。”

颜真卿不知说什么才好。颜真卿第一次真正的意识到,眼前这个王源早已不是当年梨花诗会上那个诗文惊艳的少年了。他浑身上下都带着一股凌厉之气,充满了自信和霸道,简直已经和当年那个少年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