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 琴曲(第3/4页)

王源笑道:“杜兄,你言辞过激了。”

杜甫摇头道:“非也,当今天下,非相国不能聚人心。相国乃天命之圣,该有所作为才是。相国不能因为担心什么,害怕什么,便虎头蛇尾畏缩于蜀地,这样的话,天下不久便再起纷争,百姓们依旧难享和平。”

王源瞪着杜甫道:“杜兄,你喝多了吧。”

杜甫摇头道:“我可没喝多,我知道相国心里在想什么。其实世间之事便如和草木凋零生发一般,自有其时,自有其理。草木生灵如是,天地万物皆如是。大唐的辉煌其实已经过去了,我等虽怀念以往的大唐,但却并不表示明知其已经衰亡,却还要勉力维持,那其实是一种罪过。改朝换代,实乃大势所趋,而能做到这一点而天下不乱之人,唯有相国而已。相国或许是担心天下舆论,担心为人所指谪。但我敢断言,现在天下民心是向着相国的。况且即便是有不谐之言,那又如何?自古而来,圣人出世,其言行必不为世人所理解,故每有诽谤诋毁之言。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岂会在意世人眼光。圣人要做的事,常人如何能理解?圣人的目标便是天地太平海清河晏,可没功夫去管别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在我眼中,大帅便是天上降下的圣人。”

王源愣愣的看着杜甫激动的面容,他万万没想到,今日杜甫居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来。在他的心目中,像杜甫这一类的文人是自己登上顶峰的最大障碍才是。这些人往往比那些直接起兵反对的人更为难缠,因为他们骨头硬,不怕死。杀了他失去民心,不杀他们他们会四处散播言论,而且偏偏这些人的影响力很大。之所以如此,王源才步步为营,不肯以激进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计划。直到现在,他也不敢说自己若是登上宝座后,这些人会不会翻脸不认人。

但现在,杜甫说出的这番话却颠覆了王源的认知。让王源不得不承认,自己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像杜甫这一类人的内心世界。以前自己认为,杜甫这一类人的本质上是迂腐的卫道士,他们会死守陈规而不肯改变。但现在才发现,原来这些人并非如此。杜甫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百姓,而非是为了能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比自己想象的要高尚的多。

当天傍晚,赵青亲自从长安飞骑而回,带来了玄宗驾崩的消息。随着消息一起到来的还有高仙芝等京城众将和朝中一干文武百官联名写来的信件。他们请求王源去京城参与玄宗丧葬之事并主持大局。

王源心知肚明,虽然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下令,但高仙芝显然替自己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王源丝毫也没觉得内疚,在这件事上,王源早就拟定了计划,这一切不过是在计划之中罢了。现在,玄宗死了,那一切已经近在咫尺触摸可及了。

当晚,王源将玄宗驾崩的消息告知了家中众妻妾。众人惊讶不已。对妻妾中的个别聪慧之人而言,她们立刻意识到将有一场巨大的变故要发生,但她们也不敢多言。

静夜,梅园之中。王源公孙兰对坐在灯下,烛火摇弋之下,夫妻二人默然相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公孙兰却还是一副淡定的模样,王源也是一脸的泰然。但这静默的空气之中,却有着一股激荡的暗流在涌动。即便王源的外表是平静的,但他的心脏明显跳动加快,血液也明显流动的更快,呼吸也明显粗重急促了不少。

“表姐,可否……为我抚琴一曲。”王源打破沉默吁了口气道。

公孙兰微微一笑,轻点臻首,起身来从房中取出一柄瑶琴来摆在案上。素手轻挥之间,琴音沧浪而起,如玉珠落盘,清脆悦耳。

“奏一曲什么呢?”公孙兰歪着头自言自语道。

王源没有回答,公孙兰也没想要答案,片刻之后,她自己便有了答案。

琴声叮咚作响,宛若春雪融化汇成小溪流出山谷,山谷间百花开放,艳阳满天,百鸟齐鸣,让人听得心情愉悦,王源,闭上双目静听,不觉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来。

然而突然间风云突变,琴音从舒缓清凉变得急促而刺耳,艳阳天顿时为满天乌云遮蔽,进而狂风暴雨,飞沙走石,树摇草飞,日月无光。铮铮琴声中夹带杀伐之音,宛如千军万马举刀剑厮杀而来。

正当王源眉头紧皱,脸上变色,心脏怦怦乱跳之时,嗡然一声响,琴音骤停,顷刻间便如云开日出,风停树静,一切让人心头狂跳的幻觉瞬间消失。

“我本希望你能奏一曲让我静心,表姐却奏此杀伐之音,却叫我心更乱了。”王源苦笑道。

“心静是自己给的,可不是别人给的。我可没有让人心静的本事,你叫我奏曲,可没叫我替你静心。”公孙兰微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