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18页)

崇纶将英美公使的这些要求向咸丰皇帝详细做了汇报,并建议有选择地同意查办几项,以示对洋人们的怀柔。但是咸丰皇帝只同意三条,即:民夷相争可以公平审判;上海欠税可以酌情减免;停止广东准备加抽茶税的做法。除此三条之外,其他要求全都驳回。

咸丰皇帝的修约底线显然不能满足英美两国的要求,因此九月十八日(11月8日),当崇纶将事先拟定好的照会文件交给英美公使,并表示其他条款只是未来或许会有商议的余地时,包令和麦莲表示甚为不满,气愤之下扬帆南下。清政府与英美两国的第一次修约谈判就这样无疾而终。

1854年的这次修约,咸丰皇帝以强硬的姿态回绝了英美公使,但包令和麦莲并没有将事态扩大,也就是说修约事宜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外交阶段。从咸丰皇帝的反应来看,已经睁眼看世界十几年的大清帝国,此时依旧没有对外部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也就导致“修约事件”在咸丰皇帝依旧是天朝上国支配一切的心态作用下,最终没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当然,洋人们是从中美《望厦条约》中寻找突破口而提出修约的,毕竟那个时候《望厦条约》还没有届满十二年,所以咸丰皇帝的拒绝,也让英美公使找不到借口兴风作浪。不过从利益角度看,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努力扩大在华特权的英美各国,是不会就此偃旗息鼓的。两年后,随着中美《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修约事宜”再次被洋人们摆上桌面。

咸丰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56年2月3日),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收到代理苏松太道蓝蔚雯的报告,说新任美国公使伯驾即将到达上海,将重新开启与清政府的修约谈判事宜。两江总督怡良和吉尔杭阿共同上奏咸丰皇帝,希望皇帝陛下能够让一直介入修约事宜的叶名琛继续与洋人们周旋。于是咸丰皇帝立即派叶名琛奔赴上海,并指示他:“务宜恩威并用,绝其北驶之念。”

咸丰皇帝不希望再出现两年前包令和麦莲直接到天津的情况,所以提前谕令叶名琛想方设法要拦住伯驾。对叶名琛而言,拦住伯驾不是难事,但要断了洋人们的修约念想,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叶名琛对于伯驾还是有些了解的,这个眼科医生出身的美国人在广州已经待了二十年,对中国的社会状况十分熟悉,是个“中国通”,担任过驻华公使参赞、代办等职。前任公使麦莲因病回国,美国政府任命他接替麦莲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伯驾对于修约问题主张采取强硬措施。在上任之前,他曾经到伦敦会见英国外相克拉兰敦,又到巴黎与法国外长瓦尔斯基会谈,而后又回到香港专门与英国公使包令、法国代办顾随讨论修约问题。

在奔赴上海之前,伯驾就曾经向叶名琛发出照会,但被叶名琛拒绝,于是伯驾让美国驻上海领事通知两江总督怡良,准备北上商谈修约事宜。

有了皇帝陛下的谕令,叶名琛不能再回避,他向皇帝陛下表态自己会竭尽全力钳制伯驾,希望能够将双方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叶名琛是这样表态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想要消除因修约事宜所带来的矛盾,绝不是仅仅修订条约中的文字那么简单。换句话说,如果在原定条约的基础上不能扩大洋人们在华的特权,这场修约谈判注定会走向失败。

然而咸丰皇帝的想法恰恰与洋人们背道而驰,这一点从咸丰六年(1856)六月他下的谕旨中就可以看出:

各夷议定条约,虽有十二年后公平酌办之说,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稍有变通,其大段断无更改,故有万年和约之称……如其坚执十二年查办之语,该督等亦只可择其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其变通一二条,奏明候旨,以示羁縻。

咸丰皇帝只是想以微小的让步,应付美国的修约要求。本质上,这是大清帝国在被迫睁眼看世界将近二十年后,依旧未能与外部世界融合的故步自封的体现。

经历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世界在同步发生着变化,洋人们彻底将中国请下了神坛,大清帝国的高层统治者们也对历来被他们视为“蛮夷”的西洋各国,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至少已经被洋人们的坚船利炮打疼。可是从咸丰皇帝的“以示羁縻”来看,大清帝国此时依旧没有摆脱天朝上国的心态,因为羁縻之策是宗主国控制番邦各国的策略,而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各国展开平等外交的时期,因此咸丰皇帝的理念是不可能得到洋人们的认同的。从这一点来讲,修约产生的矛盾,不过是问题的表象而已。

咸丰皇帝想要继续用羁縻之策与洋人周旋,但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洋人们准备对大清帝国施加军事压力来达到自己修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