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跌入低谷(第4/10页)

希特勒读起了报纸,而监狱里的那位心理学家在那个狭窄的医院病房里来回踱着步子——“长10步,宽3步。”他回忆道。病房里一片宁静。

突然间,希特勒跳了起来,把那份皱皱巴巴的报纸猛地摔在桌子上。希特勒以他那独特的低沉而连续的喉音“R”尖声叫道:“这些德国人都是一群废物!一个国家居然有这样拙劣的借口!这样一群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你为了最伟大的事业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拼死拼活地干,他们却背叛你!……不值得去做这样的牺牲。我厌倦了,不想再干了。已经结束了!让他们看一看,离开我他们会干成什么样。我要放弃了。我要是有一把左轮手枪,我就会抄起来。”

奥托惊得目瞪口呆:“(希特勒)嘴角泛起了白沫,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转个不停,眼白也湿润了。整个人情绪异常激动。”

不过奥托还是告诫说,如果他真想帮助人民大众解决就业和安定问题,而不是仅仅许下一些模糊不清的诺言,他就需要有耐心。但是奥拓的话并没有产生效果。“他再次大发雷霆,冲我喊叫道:‘德国不能再等下去了!我千方百计地帮助这个国家,呼吁他们重振尊严与荣耀。可是这些胆小如鼠的蠢货就是不听!谁想帮助他们摆脱卑躬屈膝的厄运,他们就出卖谁。历史已经反复地表明:凡是一心想要(为人民大众)谋取最好福祉的人,总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

奥托听着希特勒继续发怒。考虑到前不久奥地利霍亨索伦王朝覆灭的情况,奥托问希特勒是否在效仿错误的榜样。这一问便触及希特勒的另一个痛处。希特勒仇视奥匈君主制。于是他就专为奥托举办了一堂“长时间的私人讲座”,内容涉及历史、革命与榜样人物,从斯巴达、腓特烈大帝,一直讲到纳尔逊、加里波第。

希特勒的沉默被打破了。他又可以驾轻就熟地表现一番了。他无法放弃就历史和政治问题以权威口吻高谈阔论的机会。于是犯人和监狱教师便开始了一次颇为经典的谈话,说古论今,彼此论辩交锋。希特勒声称,他只尊重两个机构:一个是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部,另一个是梵蒂冈的枢机院。“那么你一定知道,”奥托说道,“普鲁士总参谋部用了多长时间准备打最近一次战争,也知道像加里波第和墨索里尼那样的革命者需要得到人民意志的支持。只凭口号,尤其是反犹太主义、反教权论那样的口号,不会使忍饥挨饿的民众走向街头,冲破路障。……你和你的追随者们为什么散布针对犹太人和教皇权威的仇恨呢?在政治上我们可能成为对手,但是如果你想要领导整个国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同舟共济,相互支持。”

希特勒打断了奥托的话语,对奥托进行反驳,不过仍旧继续参与谈话。最后奥托表示,希特勒对那些“想法不同的人”所抱有的仇视态度是无法削弱的。“在他身上,我能够感觉到的是他那种对于某一思想意识恶魔般痴迷的变态心理。”希特勒内心里充满了“虚荣意识和蛮不讲理的教条主义思想”。奥托这样写道。但是第二天奥托获悉,希特勒已经停止绝食。

希特勒不再绝食是否同与奥托见面长谈有关,我们尚不清楚。被希特勒先前取而代之的纳粹党共同创始人安东·德雷克斯勒几乎同时看望过希特勒,声称“在同一个已经放弃生存希望的人经过1小时45分钟的斗争较量之后”,他终于说服希特勒为了纳粹放弃死亡的念头。另据普希·汉夫施丹格尔透露,他的妻子海琳——就是在希特勒被捕前从希特勒手里夺下手枪的那位女士——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她托人捎信说,她当时阻止他自杀不是让他以后把自己饿死。”29还有一位女士对希特勒也有一定影响,她就是舒伯纳-里希特的遗孀。她的丈夫在暴动队伍当天进入音乐厅广场时被射杀在希特勒身旁。她裹着严严实实的面纱,身穿丧服前去探望希特勒。她的到来意味着谅解,也使希特勒相信他的追随者仍然支持他。希特勒的律师洛伦兹·罗德在11月24日那天也探望过他,后来对黑姆里希说希特勒同意结束绝食。30

据看守回忆,希特勒吃的第一顿饭是一碗米饭。黑姆里希心想这位犯人又重新获得了“求生的意志”。只不过前一天有位前来探望希特勒的人说,希特勒的左臂“仍然不能使唤”。31但是希特勒又有兴趣向别人讲述他的思想,或者至少把他的思想写下来。律师洛伦兹给州检察官写信,要求允许给希特勒送去一本“韦伯编纂的德语词典,五卷叔本华的著作,还有纸张、自来水笔、笔筒和一支铅笔”。32

不久,希特勒又从另一位女性崇拜者那里受到鼓舞,信心大增。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1883年逝世)的英国出生的儿媳威妮弗蕾德·瓦格纳,在希特勒于数月前拜谒瞻仰位于拜罗伊特的瓦格纳旧居和墓地时,对希特勒一见钟情。威妮弗蕾德·瓦格纳同英国出生的种族主义作家休斯敦·斯图亚特·张伯伦33一起,想尽办法表示对希特勒及其事业的支持。在希特勒暴动失败、身陷囹圄之后,威妮弗蕾德组织并发起了一次书信签名。那封过于动情的书信总共吸引了1000人的签名。“我们对您所怀有的炽烈的爱胜过以往任何时候。”那封书信一开始这样写道。威妮弗蕾德在信中附上了一封致“尊敬的、亲爱的希特勒先生”的个人短信(发表于12月1日),这种称呼比平时更显得亲近热情。她附上了一份由她的丈夫西格弗里德·瓦格纳(同他父亲一样也成了一名作曲家)创作的歌剧脚本《马林贝格的史密斯》(The Smith of Marienburg)。“如果这本小书能够帮助你度过一些漫长的时光,就算它尽了微薄之力。”威妮弗蕾德写道。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