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装民众(第3/3页)

此外,对民众武装来说,由于他们早就对失败和被击退有心理准备,所以战败和被击退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他们绝对不能受到严重的创伤、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击,因为这样的失败会使民众丧失信心,进而使民众战争的火焰很快地熄灭。

上述的两个特征与战术防御的性质是矛盾的。防御战斗要求部队进行的是持久的、缓慢而有计划的行动和果敢的冒险。如果说防御只是一种纯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放弃的尝试性活动,那么它永远无法带来成果。

所以,使用民众武装防御某个地段时,决不应该进行决定性的防御战斗,否则就算情况对防御方有利,他们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此可见,民众武装较为适合的防御地区是沼泽的堤道、山地的入口、江河的渡口等。

但是,当这些地方被敌军突破时,民众武装不应该集中撤退到正规的防御阵地上而被敌军封锁,他们应该分散开来,利用突然袭击进行防御。

无论民众多么勇敢、多么尚武,无论他们多么憎恨敌人,无论地形对他们多么有利,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在这种过分危险的气氛中,民众战争是无法持久的。

所以,如果要让民众战争发挥大作用,就要选择好发动民众战争的地点,即要远离危险地带又不能距离敌人太远,也不能让民众武装遭到敌军大部队围剿的地方。

对于上面的分析,与其说是客观的分析,倒不如说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感受。因为民众战争出现较少,而长时间亲眼见过这种战役的人对它的论述却少之又少。

虽然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番考察,但我们还要说明一点,民众武装的支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纳入战略防御计划:将民众武装当成会战失利后的最后补救手段;将民众武装当成决定性会战前的自然辅助手段。

由于后面这种方式要建立在朝本国腹地撤退和我们所说的那种间接还击方式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会战失败后征集民军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不应当将自己的命运、生死存亡押在一次会战上(即使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会战)。就算一个国家战败了,它也可以通过征集新兵和利用敌军发动持续性进攻中必定会遭到兵力上的削弱,来期待形势的改变。此外,它还能够获得外部的援助。

一次会战的失败距离亡国有一段较大的距离。当民众看到自己即将被卷入深渊时,他们会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自己,这是符合精神世界的自然规律的。

所以,就算一个国家比敌人弱小得多,也不应不做最后的努力,要不然人们便会说这个国家早已丧失了灵魂。这种努力也包含签订一个代价很高的和约以免自己完全灭亡。

当然,这种政治谈判并不意味着所采取的新措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措施既不会加大媾和的难度,也不会让媾和的条件更加不利,而是会促使媾和更加容易,让媾和的条件变为更加有利。

在我们能够从与我们有着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那里获得援助时,采取这样的措施则更有必要。所以,如果一个国家在主力会战失利后便只想着让民众在和平中快速地酣睡,并被严重的失望情绪压倒,丧失了发动一切力量的愿望和勇气,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因为懦弱而犯下不能血战到底的错误,并说明了自己是不配赢得胜利的。或许是因为这点,这个国家才没有能力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不管一个国家遭到的失败有多么惨重,它势必要利用命令部队朝着本国腹地撤退来发挥要塞和民众武装的作用。如果主要战区的两旁和山地或其他极其险要的地形相毗连,那么这种作用将得到尤为有效的发挥。因为军队和民众武装可以利用这些要塞和天然的地形条件,对敌军进行足以打击其战略侧翼的袭扰。

如果进攻方正在围攻防御方的阵地,如果他留下了大量的守备部队来保护自己的交通线,或者他为了保证自己拥有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和维持周边地区的秩序,甚至不惜动用全军的兵力。倘若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战斗手段让他的实力遭到削弱,那么这个时候,防御方应当重新投入战斗,通过相应的打击来动摇困境中的进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