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17(第9/11页)

对于这种情形,军队中的当权者往往都会指责士兵。在意大利,军官阶层和士兵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与俄国的情况有点儿相似。控制意军战略部署的是来自意大利北部的卡多尔纳(Cadorna)[86](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他的父亲曾把教皇庇护九世捆绑进了梵蒂冈)。他认为他的士兵只有在恐吓威逼之下才会作战。如果士兵不能冲出战壕进行攻击,那么他们自己的大炮就必须向他们射击。“一战”结束之后,在巴黎和伦敦等地,建起了许多无名战士纪念碑,来纪念那些被炸得粉身碎骨,不再能够确认身份的士兵们。在纪念碑的揭幕式上,也会随机选取这类士兵的一些遗孀前来参加。意大利人也建过这样的纪念碑,但在第二集团军战斗过的地方,那些被搜寻出来无法确认身份的战士遗骸则被排除在外,因为那里的任何一个战士都有可能是被他自己的将军打死的。有这样一个后来成为法西斯民兵组织首领的军官(后来有人在1931年把他从火车上扔到外面,有可能是出于报复而谋杀了他)习惯性地站在前方战壕上,手握左轮手枪,他手下的士兵如有犹豫,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击毙。卡多尔纳甚至采用古罗马军队的做法,即在一个作战表现糟糕的团中,随便从每10名士兵中拉出一人予以射杀。此外,意军一些杀戮的事例甚至空前残酷,比如,一个士兵就因睡过头落在队伍后头而被拉出来执行枪决,而他已经是7个孩子的父亲。这起悲剧发生在一支作战非常勇敢但因寡不敌众被迫进入无人区的队伍中。他们曾因绝望而试图投降但没最后得到救助,尽管从其他方面来说他们的战绩值得赞誉,但在当时却被认为要接受惩罚。1917年8月,教皇发起和平倡议,当时人们能够轻易就判断出意大利的全面参战是一个弥天大错,但卡多尔纳却禁止在前线散发意大利的国内新闻报道。

他很快就遭受了惩罚。贝恩西查台地事件吓坏了德国人——如果奥匈帝国退出战争会怎么样呢?随着东线战争的结束,德军可以腾出一些部队派到其他地方作战,同时,他们还新建了由能力出众的奥托·冯·贝洛将军指挥的第十四集团军。贝洛将军熟知在里加使用的那些作战手段,他的部队里还有两位未来的陆军元帅隆美尔和舍尔纳,他们都才华横溢、备受瞩目,但此时还都是夺占山地的下级军官。在展现了这次世界大战中只有德军和法军才具有的高超运输水平之后(当然,向维也纳的学校运送牛奶的行动不得不暂时中止),德军7个师和奥军装备精良的5个师在伊松佐河上游的多山区域完成了集结。尽管铁路运力有限,尽管山路狭窄崎岖,尽管要运送上千门大炮和每门大炮配置的上千发炮弹,但由于拥有保时捷设计的牵引机器和四轮驱动车辆,还有德军在战争期间利用通道,巧妙地调遣巨大战争工具,同盟国确立了令人恐惧的局部优势。有逃兵警告过意大利军官,可他们根本就没有认真对待。

几天后,有人在乌迪内意军总部房间的地面上发现了对逃兵的审讯记录,但此时,灾难已经发生。意军在伊松佐河前线中间地带的贝恩西查台地,取得了相对意义上的成功,这促使一部分意军局促不安地前进到托勒敏地区。奥军在这里建有桥头堡,而规模庞大的一个军占领的一个阵地却被伊松佐河分为两个部分。非常奇怪的是,这个军的指挥官巴多格里奥将军——他先是支持、后是反对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他在这两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然不清楚是把优势兵力放在发起进攻的东岸,还是放在用于防守的西岸。不管怎样,在德军炮火的追击下,他最后躲到了一个洞穴里,无论哪一边的军队,他都无法指挥了。在巴多格里奥将军的北面,另一支意军集结在伊松佐河岸边一个叫作福利齐(今天的博韦茨)的村庄。意军完全没有料到的是,奥军装备最精良的5个师会从山上对他们发起突袭。在河的下游还有一个叫卡波雷托2的小地方,是意大利两支主力部队的接合点。但两支意军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卡多尔纳本人在想他也许应该转而支持防御。但伊松佐河防线意军的主要军事力量,意军第二集团军的指挥官卡佩罗将军却有着其他想法,他在这一个月里不断拖延备战。卡佩罗说过,如果同盟国发起进攻的话,他会进行反击,会指挥他的部队前进。卡多尔纳很害怕这位来自那不勒斯,身材矮小,脾气火暴,没有任何显赫社会背景的共济会会员。他容忍了卡佩罗的抗命,可是当同盟国开始进攻后,意军的大炮最终还是夹杂在后撤的部队中,被疲倦至极的士兵们拖进了防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