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高房价:政府与开发商博弈(第2/2页)

本来,就江南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应该是一个投资兴业的好地方,然而由于财政捉襟见肘,导致各职能部门经费拨款严重不足,为了生存,只好靠山吃山,乱执乱罚现象非常严重,最严重的时候,罚得107国道江南段几乎看不到长途货运车辆。恶劣的投资环境,让外地的投资商们谈江南色变。有个台湾商人看中了江南的区位,办了一家“湖光浮标厂”,在他的努力下,江南的浮标一下名扬全国,很快在全国钓友中形成了“威海的杆江南的标”的良好口碑。

然而,江南本地人看见这位老板赚了钱,纷纷效仿开起了小作坊,假冒“湖光”,低价倾销,过去市面上卖100多元一支的浮标,价格一下子跌到了八块。面对如此的恶性竞争,职能部门视而不见,不仅不去打击,还变本加厉地向该厂索求利益,逼得这样一家本来可以做成巨大产业的台资企业不得不外迁,这就是著名的“湖光”事件。一传十,十传百,江南的恶名便走出江南,走向了港澳台。不仅是外地老板怨声载道,就连本地老板都混不下去了,纷纷被逼远走他乡。

有一次,我在省城和老柳一起陪一个日本客商,偶遇某著名地板生产商,闲聊中得知他竟然是江南人。他向我打听昌江那里的地价,想去那里办一家竹木地板厂。我感到非常诧异,说江南的牛羊司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了“竹器之乡”的荣誉称号,竹木资源极为丰富,你为什么不选择家乡偏要舍近求远选择在外地办厂呢?那位老板解释说,伸手的单位太多了,一天到晚难得服侍那帮活爷……面对这样一种窘境,江南如何招得来商?

为了招商,老萧可谓绞尽脑汁。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在经费极端紧缺的情况下,老萧开出重奖,在江南刮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招商”运动。很快,有一家陶瓷生产商被引到了江南。投资商精得很,脚踩多只船到各个县里去谈判,最后逼得江南将原属于蓝田集团的一块地,以抛荒回收的形式,免费给了这个投资商。投资商承诺投资好多好多亿,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绝无污染,而且每年上缴多少多少税收。

结果呢,老板的确做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但生产的全是最低端的墙面砖,粉尘污染遮天蔽日,老百姓怨声载道,几乎天天闹事。更为恶劣的是企业经常拖欠税款,每年仅上缴税收几十万元,“奥瑞”陶瓷变成了“懊悔”陶瓷。污染害百姓,百姓闹政府,政府逼老板上环保设施,老板不肯,转手一卖,溜之大吉……

“奥瑞”陶瓷虽然成为了政府的心头之痛,但毕竟迈出了江南招商引资极其重要的一步,其意义不可低估。在引进“奥瑞”的过程中,江南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佛山实行产业转移,大批的陶瓷企业要迁往内地。江南政府立马组成佛山陶瓷招商团,活生生地从相思县的嘴里虎口拔牙,以每亩1.5万元的超低地价、每条生产线头若干年100万包税的政策,把“美丽陶瓷”引进了江南。仅土地一项,政府就要为其补贴几千万元。紧接着,秀美、腾达等陶瓷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工业园里开始有了生机。就如当初纳爱斯落户益阳,益阳人把人家淘汰的严重污染工厂,捡起来当宝一样,江南人开始展望自己的美好生活。可是美好生活没等来,却等来了漫天的粉尘,即使是住在城区大白天都要关上门窗,否则不出几个小时,到处就会蒙上厚厚的灰尘。

市民烦恼,市长更烦恼。不引吧,没钱给干部职工发津贴;引吧,投资商要价高,企业污染大。谁都晓得要引进高科技、低能耗的朝阳产业,可是这些企业讲究的是聚集效应,你这里一个关联产业都没有,高科技企业没得来这里落户的理由啊。为了引进一个全国500强,老萧亲自带队跑芜湖无数次,不仅给予巨额地价补贴,还廉价搭上了一座可供该厂连续开采50年的石灰矿,终于引进了海螺水泥。为了实现当年签约次年投产的目标,老萧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几乎平均每三天到工地现场办公一回。在新闻记者的眼里,他是“甘为海螺当保姆”,实际上,为了江南老百姓的福祉,他被投资商实实在在地给“绑架”了。

这就是中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县(市)长们如今真实的生存现状,谁也无法逃脱整天被放在污染系数与幸福指数之间燎烤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