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荐乡党(第4/8页)

成了全职太太的苏可可在家很是无聊,过去向往的成天待在家里不上班的生活真正到来时并没有乐趣可言。

倒是姜松岩不止一次地劝她,不要沉溺于繁琐的家务,拿做饭来说,完全可以不要在家做,到省政府的餐厅去吃。姜松岩有他的理由,他很少在家吃饭,就苏可可一个人在餐厅或者饭店吃是最经济的。他甚至用具体的好处利诱她,说那样的话连碗都不用洗。苏可可说不行,一个家如果连饭都不做,哪像一个家啊?

后来姜松岩也就不劝她了,他偶尔不在外面吃饭,回家吃上苏可可做的饭菜,开胃又感到家的温馨。

这些年苏可可随姜松岩的升迁而变换居住的城市,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有一大段不适应的时候。特别是到北京的时候。

到北京以后苏可可一下子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家里冷冷清清,围在姜松岩和她身边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她第一次出去买菜是到超市,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一下子花了四百多,让她很是心疼。几大包东西提回家后手臂都抬不起来,酸痛了好几天。要知道,不吃这样的苦已经好多年了,在平江或者泊州哪用她做这样的事情,周围人抢着做还轮不到呢。

什么东西都要花钱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没有可指使的人,没有可召唤的人,也没有一个让她感到自己是个人物的人,这就是北京。她甚至后悔姜松岩有这样的升迁。

到云邑市以后苏可可的心态改变了许多,也有经验了。她花两三天将周围的地形做了一个了解,弄清了农贸市场、超市以及商业区的位置。让她苦恼的是,省政府宿舍四周没有生活所需的商业区,要去那样的地方要跑一大截路,又不好经常支使姜松岩的司机。好在她有花不完的时间,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就她和姜松岩两个人的生活所需量也不大。

苏可可闲下来,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读一些书,她喜欢李碧华和杜拉斯的小说,书架上中英文版本的什么都有。但这些书不在身边,在泊州、北京两处住宅的书架上。到云邑市以后,住着省政府宿舍,她最不能容忍的是书橱里空荡荡的。有那么几天,她的心思都放在要购什么书上。客厅里的书橱是家里的门面,来人看到你的书会判断你的知识趣味。除了自己喜欢的书,还要放一些姜松岩需要用的工具书,大部头的书和套书。在当当网上折腾了几天后,订的书陆陆续续地送上门来。她喜欢这个过程,但也会因为付款而心疼一下。她想,要是有人送她喜欢的书多好。忍不住她就对姜松岩说了:“我鄙夷那些送礼的人,没有头脑,尽送些不实用的东西,他要是送我书,有一本我要一本。价格一块钱,我当一百块钱的人情。”

说了这话以后她还哀叹:“现在可是送什么东西来的都没有了。”

姜松岩不喜欢苏可可说这些显露贪心的话,他必须要有个反应,表示他的立场和态度:“你少有这样想法,人家送什么东西给你都不是好东西,都是有企图的。”

刚上任的姜副省长工作千头万绪,非常忙碌。每天由秘书列的工作安排都有一长串。就是将分管的部门和负责联系的单位跑一圈,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够完成的,而迅速熟悉新升岗位、直接下属和掌握职务要求是他给自己的要求。尽管这样,每天疲惫不堪回家的他,看到苏可可孤零零地一个人待在家里,怜意和歉疚都会有的。他会找一些话题和苏可可说,最怕的是苏可可什么话也不愿意说。

姜松岩安慰苏可可,慢慢地他们就会在云邑有朋友,有熟人,就像当初在泊州和北京一样。

苏可可有一天突然问姜松岩:“在云邑市的平江人多不多?”

姜松岩奇怪她的问题。她说也就是问问。姜松岩说他知道云邑市的平江人不少,已经有人找到他介绍这方面的情况。他们经常搞一些老乡聚会,联系人是云邑市民政局双拥办的一个姓周的主任。

“没必要和他们搞在一起,麻烦。”姜松岩像是已经为这样的事情定了调子,不想去接触他们。

苏可可感到奇怪:“在北京你这个泊州人俱乐部主任不是相当于周主任这样的角色吗?那时候你是多热衷啊,算得上乐此不疲了。”

姜松岩无奈地笑笑,“那是迫不得已,那是闲的,那是被他们闹的。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是不一样的。”

苏可可其实是理解他的,不再说什么。但好像还在想这件事,一会儿说:“泊州在云邑市肯定也有周这样的角色和一帮人。”

姜松岩说:“那是肯定的。现在很多人搞干群关系只热衷在同乡、同学这些对象上。”

“泊州在云邑的人也会找你吧?”苏可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