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2/12页)

“如果采取坚决措施,能够制止住的可能性有多大?”廖志国的问题,实际上反映其心里没数,或者说并不十分自信。这对一位市委书记来说,无疑有点悲哀。

“六七成吧。”黄一平嘴上这样说,是考虑到廖书记的面子。他内心里的估算,其实连四成把握也没有,因为他知道,于树奎这次在检察长选举问题上做文章,不是以县委的名义,更不是以个人名义,而是借用了县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平台,以代表合法提名的面巨出现。如此一来,不要说市委书记个人,就是堂堂一级阳城市委,也不便过度出面干预,更不得强行阻拦制止,否则,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也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何况,以于树奎一向张扬、强硬的个性,背后有高人指点,省里又有硬朗后台,在海北那一亩三分地上谁能奈得他何?

廖志国陷入沉默。

“我觉得,即使把握再大,强行制止也未必是最佳方案。因为那样一来,势必会让于树奎在法理上占得先机,容易让他们抓住口实与把柄,为以后的攻击提供了武器。长远看来,弊大于利。”黄一平道。他生怕自己那个六七成的猜测,会给廖书记带来误判。

“是啊,这也是我感觉最为难的地方。我是阳城市人大主任,岂能带头干扰人民代表行使权利?再说,省委梁副书记也曾经多次强调,在当前这种特殊时期,一定不要轻易激化矛盾、搞僵局面,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稳定、和谐这个大局。对我们来说,更大的政治与大局,是一年后党代会的顺利选举哪!”廖志国点头道。

事实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他们二人都没有提及,却也需要慎重考虑——眼下,阳城的政局气候并不稳定,社会舆论对廖志国也不十分有利。其中原因,主要是此前很长一段时期,阳城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关系不睦,尤其洪大光与丁松矛盾更深,党政主官很难形成政治权威。近几年,洪大光一心等待升迁,刻意放任管理做和事佬,中途又生病休息大半年,从上到下渐渐酿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格局。廖志国前边虽然做过三四年市长,现在接任书记也已半年,可对全市政局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掌控。如此,要想在这件事上一举拿下于树奎,也绝不是一般难度,或曰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现在看来,只能让于树奎他们的阴谋暂时得逞了,唉……”廖志国叹息。

“那我们也不能无所作为!”黄一平态度坚定。这种坚定,既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向廖志国表明决心和态度。时下,他生怕一言不慎,会让廖书记误解自己胆小怕事、立场不稳。作为秘书,越是领导处境困难,越要不失时机显示忠诚。

确实,对待海北检察长选举这件事,不论背景多复杂,难度多大,都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否则,一个于树奎成功了,会让整个反对派阵营看到希望,也许就有无数个张树奎、李树奎跳出来,形成可怕的裂变效应。而且,于树奎的成功,不仅会对廖氏阵营构成强大压力,而且还会大量吸附中间力量,将一批观望者拉拢过去,同时也会在广大普通干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如此,则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廖志国本就脆弱的威望,尤其给一年后的市委党代会带来冲击。

“是否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好,实在不能解决的话,也可以最大限度弱化其不良作用。唔?”廖志国如此发问,显然已经有了不错的主意。但是,在黄一平发表意见之前,他不想先说出这个主意。

“现在,既然事情阻挡不住了,不如顺其自然任其得逞。不过,表面看他是占了上风,实际上却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利的境地,甚至可能是绝境。这次,他暗中是在和廖书记您较劲,可明里对抗的却是整个市委,假如引导得好,多数常委不会支持于树奎的犯上。还有,苗长林、贾大雄不是于树奎的后台吗?那好,就让他们二人出面劝阻,若是工作做不下来,至少让他们跌了架子、失了面子。再说,那个许海卫是朱玉的亲戚,于树奎此举肯定会得罪他。别看朱玉平时老好人一个,可这件事不会不上心、不较真。凭借他在政法口上的影响,会有一帮死党为其大鸣不平。他于树奎选择这个突破口进攻,咱们也以此作突破口反攻。当然啦,同于树奎的较量,注定将是一场持久的恶战,毕竟他也不是单枪匹马哪。”黄一平顺着廖志国刚才的话,一口气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这个办法貌似折中,其实却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制止是表明态度,转移、分解矛盾。让其得逞意在麻痹对手,寻求有利时机和更加广阔的进攻空间。你大学读的是历史,当年的司马懿和唐太宗李世民,不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么?唔?”廖志国早已脱掉外衣,额头上依然热汗密布。显然,他这时已经有些兴奋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