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春节序曲二(第2/3页)

也许不是在学校吧,黄静萍开朗活泼了许多,“冯一平,这种软糖还有没有,挺好吃的,在哪一家买的?”

冯一平笑了笑,把那袋糖提过来,“我也不知道在哪家买的,不是我买的,我只负责在这看东西,这里还有,你都拿去吧。”

黄静萍和黄师妹各挑了几个,“好了,我们自己去找,谢谢啊,再见。”

黄老师对他点点头,嘱咐他一句,“一个人小心点啊。”带着两个女孩子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都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才总算把年货买齐,还是舍不得在街上吃饭,就是买几个油饼梅秋萍也不愿意,“马上就回家了,还花这个钱干什么?”

这次东西多,驮回家不容易,于是花五块钱叫了一辆三轮车,连人带东西,送回梅家湾。

到家的时候,大舅家已经吃过中饭,梅秋萍快刀斩乱麻的下了一大锅面,都饿了,五个人围在一起,哧溜哧溜的,一会吃了个精光。

吃完饭歇了一阵,梅义良帮着挑了两大袋子,一路回到了五塘塆,一路上,碰到好几拨去镇上的人,也赶上了好几拨从镇上回来的,父母都热情的和他们寒暄,但父母之间,一句话也没有。

到家的时候,隔壁两家都迎了出来,冯卫东过来帮忙接过梅义良手里的袋子,“到了这里,你就是客了,给我吧。”

他老婆也跟过来看,“叔,婶,看来今年是大翻身咯,买这么些东西。”

冯家升老婆也说,“是啊,你怕是要把整条街都搬回来吧。”

这样的话,梅秋萍应对起来轻车熟路,“哎,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哪像你们,都是捡贵的买,家里现在乱的很,等我打扫好,你们来坐坐啊。”

回到久违的家里,把火塘里的火烧起来,烧开了一壶水,梅义良喝了两杯茶,就起身走了,梅秋萍想留他住一夜,他说约好了人打麻将,等过年的时候再上来。

梅义良一走,家里顿时就沉寂下来,冷战嘛,这样的情形冯一平也经历过好多次,早就习以为常。

梅秋萍在整理买回来的东西,把走的时候收好,现在要用的找出来。冯振昌坐在最里面,也是烟最多的地方,眯着眼睛,似睡非睡的。冯一平干脆抱着搓衣板,在上面做起寒假作业。

听说他们回来,下午陆续有人上门。有几个是来收账的,冯振昌和他们把帐一对,当场就把钱付清了,那几个很高兴,说,“看来叔在外面赚了不少钱啊。”

冯振昌说,“欠了这么长时间,真挺说不过去的。再怎么说,欠你们的钱也不能再拖下去,只好出去想办法。哪里赚了不少钱啊,比在家里种地好一点,赚的也是辛苦钱。”

还有好些家是杀了年猪的,上门来请冯振昌和梅秋萍吃饭。塆里的习俗是,杀了年猪,总要请同一房的,还有相熟的吃饭。所以进了腊月以后,经常是今天我去你家吃饭,明天你来我家吃饭,后天一起去他家吃饭。

下午的时候,听说他们回来了,二伯带着东明把那二十多斤肉送过来,也叫冯一平一家去家里吃饭。

晚饭吃的早,就两个菜,辣椒炒肉,肉炒胡萝卜,分量很足,冯振昌今天吃饭速度很快,只喝了一杯白酒,吃了点菜,没吃饭,然后带着钱和账本就出去了。

这也是他这好几年来,第一次在年关的时候,主动上门还钱。

晚上,冯一平睡的早,听到大门响的时候,已经很迟,听声音好像有人把冯振昌送到门口,听冯振昌说话和他的脚步声,好像是喝醉了。冯一平听到妈妈起床去扶他,冯振昌在那里说,“老子没醉,不用你扶。”

腊月二十七的一整天,冯振昌还在外面跑,这两天他特别有干劲,虽然是还债,但他一直神采飞扬的。

冯一平和妈妈在家里打扫卫生,里里外外,犄角旮旯,包括墙上房顶的阳尘,全部扫的干干净净。锅碗瓢盆筷子勺子的,全部拿出来,也都一件件细细的洗干净。

二十八的时候,冯振昌终于把债还完,看得出来,父母都长出了一口气,轻松了好多。

晚上吃饭的时候,梅秋萍说,“总算把帐都还了,我觉得腰都直了好几分,这都要感谢你啊儿子。”

冯振昌喝着小酒,居然笑着对冯一平说,“一平,你不错。”

冯一平顿时有些百感交集!

这是父亲第一次当面夸他,哪怕后来冯一平总算创下了点基业的时候,父亲也从来没有当面夸过他。当然了,在别人面前,冯振昌可能夸过自己的儿子,但当面夸,这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记事以来,冯振昌也很少对冯一平笑,可能因为一直以来,日子都不太顺畅,冯振昌高兴的时候少的缘故吧。

总之,出生在解放前的冯振昌,是一个老派的父亲,封建家长的作风很多,对儿子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