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扩镇(第2/3页)

忙完了这些和其它的那些,之后的麻烦事也同样不少,比如相关的修改各种印章、证件、招牌、地图等……都是看似琐碎平常,但又同样不能出差错的事,而且,每一项都要用钱。

总之,花了很多钱,找了很多关系,费了好多心,这事总算大致定了下来,知道黄承忠跟冯一平在一起,盛正第一时间向他通报了这个消息。

……

“真要扩大地盘?”这下梅建中也来了兴趣,侧身大声问,“有准信了?哪些地方给我们?”

这样的事,对五里坳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标志,对镇里的所有人来说,同样都是件非常值得骄傲和高兴的事。

“想并进来的太多,但是上头也要考虑影响和平衡,我听说,从七道河往西,所有的地方都会划进来。”黄承忠略带得色的说。

“那可了不得,”梅建中在大腿上拍了一把,“那相当于我们五里坳,一下子扩了一半。”

“新并进来的这些地方,都靠着大路,平的地方多,山少,这点好。”冯振昌说。

“是,我们看中的也是这一点。”

“哈哈,”梅建中笑得很大声,估计半是耳背,半是开心,“我外孙,行!”

他是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事,说起来都是冯一平的缘故。

没他,镇里哪里会富,或者说是这么快的富起来,这么富?

镇里要不是短短几年就大变样,旁边的那些地方,会主动要求合并?才不会呢!

要知道,从位置上来说,这些想合并进来的村子,相对来说,可都比五里坳更靠近县城。

“所以啊一平,你要努力,不要地盘大了,发展反而慢了,到时那些地方又吵吵着分出去,那可不好看。”冯振昌说。

黄承忠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眼神就看得出来,他跟冯振昌想的是一样的。

马上新并进来那么大一块地方,要是么有一个大项目带动,那哪能很快发展起来?

那些吵着并进来的,都是奔着好日子来的,要是跟以前差不多,他们不闹事才怪呢!

至于大项目,以五里坳的自身条件来说,招商引资就不用想了,还得靠冯一平。

当然,他们也都知道,冯一平绝对是靠的上的,毕竟在扩镇这事上,他也非常赞成。

“叔叔,爸,你们不用担心,这对一平来说,不是什么事。”黄静萍说,她可是第一个知道冯一平梦想的人。

“是,不用担心,这事你们放心大胆的推进,发展的事,有我,”冯一平大气的说,“到时,我们就把这个和工业旅游一块做。”

不就是新增了几万人吗,就一个项目发展起来,可能全县20多万人全部算上都还不够。

“你这么说,我们就有底了,我马上跟盛县长回话,我估计,他怕是等急了。”

“刚好,到了,我们在这里下车。”

……

海边的摩天轮已经亮着蓝光,霎是好看,旁边的目标餐厅CrabPot,直译可以说是大锅蟹或者是大盆蟹,是一栋两层的木楼,招牌很显眼,二楼挂出来一个立体的,张牙舞爪的大螃蟹。

西雅图这地界,是太平洋暖流接触大陆的地点,特别是适合冷水的螃蟹之类,著名的珍宝蟹,就是得名月西雅图一个叫Dungeness的小镇。

这也是西雅图人非常骄傲的一项出产。

话说,当年经典的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其实让不少西雅图人意见挺大,为什么只让人记住了绵绵细雨、湖边小屋,还有汤姆·汉克斯和美国甜心梅格·瑞恩,俺们的螃蟹呢,怎么就没有一个镜头?

餐厅很热闹,真的,这儿绝对比国内大多数的餐厅还要热闹,到处是乒乒乓乓的声音,老实说,螃蟹这种吃法,冯一平真是第一次见。

就这样吃一次,哪怕是味道一般,那也挺有意思的。

大家兴致盎然的坐下,挂着相机的冯振昌给门口那几个木偶拍照,冯一平跟大家商量着点餐,其实选择不多,套餐就那么几样,他们人多,每样来了一份。

点好餐,壮实的女服务员才开始摆盘,首先把一张又大又厚实的白纸扑在餐桌中央——但这并不是桌布。

之后上来的是餐具,确切的说,是砧板,每人一块小砧板,还奉送一把方头木锤。

不管大人小孩,都分发了一个小围裙,这玩意阿曼达熟悉,她吃饭的时候,为了不弄脏衣服,一直要穿一件。

“来对了吧。”冯振昌笑着说,很违和的把那个小围裙套在脖子上,当然,冯一平也不例外。

很快,服务员开始上菜,先一人一个大面包,大到连冯一平这样的饭桶里的种子选手也吃不下。

跟着上正菜,同样是不走寻常路,菜是用不锈钢脸盆装的,准确是说,是盛,因为一过来,她就一翻腕,“哗”,把盆里面的那么多海鲜直接倒在桌上的厚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