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真不是吹牛(第2/3页)

排除了嘉盛的威胁,他们又开始假大方起来。

“是的,市场足够大,其实,可能比我们预计的都要大,”张必兴说,“按我们冯总的预测,他认为,10年后,我们每天要处理的国内的快递包裹,就将接近1亿件。”

“每天一亿?”“啧。”

四个人齐声发问,另外一位,则激动到把半杯茶倒在自己身上。

不过,他无视了服务员带他去换一件衣服的请求,和其它四位一起,死死的盯着张必兴。

乖乖隆地咚,每天一亿件,那一年就是300多亿件,这市场,这前景,这钱景……他们都有些不敢想。

“那是我们冯总的判断,你们也知道,冯总是出了名的眼光好,重点是,截止到现在,他的所有重要的判断,还都没有出现失误。”张必兴说。

“每天一亿件啊!”现在,是轮到那五位觉得这石舫里有些热。

冯一平的眼光,他们也是知道的,他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那十年后,快递市场的发展,还就真有很大几率达到日处理近亿件的规模。

“所以,我们将来的主要问题,不是竞争对手太多,而是件太多,我们人手太少,不能及时处理,我们知道,快递行业,其实算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

“那个问题不是问题,”那几位同时表态,我们不愁生意多,“人嘛,有的是。”

“问题是,员工从5千变成5万,日处理包裹,从1000万到一亿,我们不管是管理上的问题,还是运营中的压力,同样也会是十倍、百倍、千倍的增加。”

这确实是个问题,负责5000人工资,和负责5万人的工资,那压力肯定不是一样大。

当处理的包裹为一万件时,差错率在万分之一,已经控制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个数量达到一亿,差错率如果还在万分之一,那问题可就相当大了。

“这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进入一个行业,不但不会跟同行们抢生意,还会帮着提高这个行业的发展。”张必兴说。

为了不让人可能会拂袖而走,他之前并没有说这一点。

说进入一个行业,不跟同行抢生意,就已经让人很难理解,在此基础上,你还说你为的是帮助大家提高这个行业的发展,怎么可能?谁信?

你是雷锋吗?就是雷锋也没这么做的!

如果之前张必兴说出这话,那五位即便不拂袖而走,也一定会觉得他是满口胡柴。

但现在听到这话,别说,他们还真不是太怀疑。

“在这方面,我们有非常系统的安排,想必大家都已经见到我们在国内一些枢纽城市建设的中转中心,或者是正在筹备建设的中转中心。”

“当然知道,这确实是大手笔,这些中转中心,有效提高了我们的效率。”

怀着不同的心思,嘉盛建设的中转中心,他们都去看过。

“跟我们真正的规划比,目前的这些,真算不上大手笔,在我们的规划中,一线城市,至少要配套一个面积超过1500亩的中转中心,其它的大中城市,以及枢纽城市,同样会配套有大规模的中转中心。”

“也就是未来,我们会在全国各地,都建立起这样为快递服务的中转中心。”

那五位又再一次被震住,“这好像是国家行为?”有人小声嘀咕。

确实,如果嘉盛真的建立起这样的一个中转中心网络,那就真的接近国家行为。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发现,用于等待发货和最后上的时间,会占整个投递时间的30%以上。”

“相信大家也知道,冯总提出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观念,依托这些完善的中转中心,我们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建立起一个协调各家资源的调度中心。”

“举例说吧,我们嘉盛锂电池,要从这里发一套电动车用的电池到首都,在线信息平台显示,陈总你公司的快递员就在我们锂电池园区周围,则系统马上会给陈总你的公司发去指令,通知你们去收货,而后将货按规定的时间送到我们的中转中心。”

“然后此时系统可能会显示,聂总公司正有干线车辆要发车到首都,那我们会通知聂总公司,将锂电池装车送到首都的中转中心。”

“到了首都的中转中心,可能显示喻总家正有员工,要去锂电池那买家小区的周围……”

张必兴把冯一平跟他说的话,近乎原样重复了一遍——好吧,这其实就是后来的菜鸟网络。

此时那五位的十只眼睛,全在放光。

“我们要做的,还不止这些,比如说在前期的分拣阶段,面对运达的那些堆成山一样的包裹,正确的把他们分拣出来,是一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的工作。”

“为此,我们正在研究各种自动化的技术,以求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你们可能没有留意到,冯总已经和国外很多家研究人工智能的公司,在这些方面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