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章 他们更无奈(第2/3页)

但今天这个会议上,大家的沉默,还真不是因为对他的敬畏,当他就一件事举行会议的时候,还是能听进大家意见的。

“如果,我们相应的把店内所有相同的商品,降到和嘉盛宣传的一样多,需要投入多少?”黄总主动打破沉默。

价格战,是他们最拿手,做得也最顺手的事。

他的公司,之所以能很快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他的价格屠夫的外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客观的说,我们国家的家电行业,之所以后来在世界上都算是有竞争力的,和他们还真有一定关系。

是他们几次三番的击破家电生产厂家原有的价格体系,让广大消费者用低得多的价格,购买到了原来高大上的大件家电。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00年的击破彩电价格的举措。

一定程度上,这也倒逼生产厂家,不得不想方设法的降低成本,或者是在产品体系上,采取差异化策略。

“我们做过测算,如果加上未上市的门店,我们的总投入,应该要超过5个亿。”财务总监很快给出了一个数据。

这5个亿,预计会超过全年的纯利润。

这话他没说,黄总应该清楚的,但他还是提醒了一下,“香港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很严。”

还是那句话,事物总是两面的,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家电连锁公司,固然让他的个人财富,迅速增值,但同时,也等于是为自己找了一个严厉的婆婆,很多事,就不能像过去你们随心所欲。

“嘉盛自己的投入,不是只有两个亿吗?”有人问。

“另一部分,是厂家的折扣,我们的定价,和他们的定价,是两种不同的模式。”财务总监说。

这一次,这些厂家也是真的下了本钱的,而且,厂家们选择这么做,很有可能,就和他们这些家电连锁公司的作为,不无关系。

“或者,我们可以和以前一样,到时直接把价格降到和嘉盛一样?”有人提议。

不和厂家商量,就先降价的事,他们也不是第一次干。

这个提议,马上遭到了大家的反对,主要是,现在这个时机还这么干,真不合适。

冯一平一向强调,不但要让用户满意,也要和供应商搞好关系,但是他们公司行事,还真不像冯一平,他们绝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讨好用户,为此不惜一次次的拿供应商开刀。

在阳春三月的时候,他们和格力的交涉,以失败告终,这会已经崭露头角的董女王,非常强硬,坚决不满足他们降低供货价的要求,于是,他们甚至对目前已经是国内空调业的老大的格力,发出了清场令。

在今年的金秋时节,他们在没有通知供应商的情况下,他们启动了一次让供应商跳脚的促销计划,抛开厂家的建议零售价,将在售商品的挂牌价,全部调整为进货价。

这样单方面的举措,当时引发众多供应商不惜公开向他们宣扬,要罢售。

这事,不过是刚刚解决好,这个时候,再来一把?那怕是真的会让那些生产厂商耗尽耐心。

客大欺店,也得有个限度不是?

“全面比较后,我们的价格差距,有多大?”黄总进一步问。

“平均在30%以上。”下属回答。

这个30%里,有一部分,是因为嘉盛的补贴产生的。

还有一部分,是物流方面的成本。

按嘉盛商城的模式,目前家电厂商在大城市的销售,只用移库最多2次,一次是从厂家的仓库,到嘉盛的转运中心,再从转运中心出来,就直接送到用户手中。

但是按他们的模式,家电从厂家到消费者手中,平均要移库6到8次,这自然会产生更高的损耗和费用。

但这30%的差距里,更多的,就是他们公司自己产生的。

之前那三十多家供应商,想联合起来,再敲嘉盛一把,是一种很典型的店大欺客的行为。

但是说起来,他们自己,也是挺可怜的,尤其是在和这一南一北的两家家电连锁巨头合作的时候,经常性的被欺负的全无反手之力。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消费市场开始由物资短缺时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像他们这样的家电零售巨头,自然是所有的家电生产商,重点合作的对象。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要想获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就得占据卖场的黄金位置,而这需要交纳更多的费用——就是所谓的进场费,这样的事,一开始,甚至是厂家主动做的。

这样的好事,谁会拒绝?

到现在,进场费一直是逐年加码,各种综合费用也在变着戏法地增加。

从合同内的选位费、上架费、月返费、广告费、毛利补差等占用卖场资源的收费,还有合同外的开店费、赞助费、DM广告费、店庆费、节庆费……等强硬征收的“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