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要不知足(第2/3页)

“我看了学校的一些数据,我们清华,选择出国的深造的同学,占比还是很低,大约在10%上下。”

台下不少同学都表露出了对这份数据的不认可。

“我并不是对学校的统计数据有异议,就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看,可能会有些偏差,如果算上那些参加工作后出国的同学,我想,有很多届的校友,至少超过60%,都在国外。”

“其中又以美国为主。”

这个数据,其实真不夸张,从冯一平自己了解的来看,尤其是在出国最热的那些年,那会清华一年本科毕业的,也就不到两千五百人,后来,至少有一千六七百人到了国外。

而那些人中,最终回国的人数,他有些不想去问,不想去统计,因为那一定是个会让人郁闷的结果。

“在美国,我到过不少地方,到访过不少公司,我去的那些公司,应该说,都是实力非常不错的公司。”

这又让在场的不少人有些眼热起来。

那些公司,一定会非常高兴冯一平的到访,一定都会是由高层人员陪同接待他。

而自己,可能都没有为那些公司工作的机会。

“从我接触的而言,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中,我没有碰到一个是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

“但据我了解,有我们很多优秀的同学、校友,在那些公司工作,而且大多都是我们清华,或者是北大、复旦、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的同学。”

“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这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那些陪同我的高管,甚至也包括他们的老板。”

“可以这么说,那些公司的很多收入,就是由他们创造的,或者说,从我的角度来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完全可以争取成为公司的高层,或者独立做出一番可观的事业。”

“可是,他们却对现状很满足,我觉得,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当然,我们得承认,在美国,白人,确实在很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族裔就一定没有打破那层天花板的可能。”

“就我最了解的硅谷来说,有不少印度裔的员工,已经走上了高层的管理岗位,而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真比大熊猫还稀奇,或者说,赶得上克隆动物的稀有。”

“我真的不太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我只知道一个事实,我们出国的那些佼佼者,和他们现在的地位,真的太不相称。”

“因为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哪怕是和美国一流高校的相比,至少在本科阶段,我们的均值,都是很高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最后,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们一向讲究知足常乐有关联。”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一个问题,我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多读点书,现在,我想补充说一句,在多读了书之后,我们也要想着,不要太容易知足!”

“我们是接受了国内一流大学教育的人,如果连我们这些其实是享受了国内一些特殊教育资源的人,都只满足于成为一个美国的中产,那我想,这只能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失败。”

冯一平没有看台下校领导们的脸色,但他猜得出来,这会他们肯定没有之前那么高兴。

“我是真的比较过国内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我发现,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的高等教育,还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平,由公立大学来保障,但是,美国最知名的那些高校,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学校,我们熟悉的斯坦福、加州理工、哈佛、耶鲁……都是私立的。”

“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我也说不清楚,是不是这样的差别,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我想我们的师长们,应该对这个问题会有更专业的看法。”

台下的吴倩这会有些担忧,老板,你可悠着点吧。

“我刚才说过,就是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我们至少在本科阶段,均值很高,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方差很小。”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不太喜欢标新立异,我们喜欢大家都循规蹈矩,从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要求,从走路、坐姿,到衣服、发型,都要尽量统一。”

“我还记得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位因为是左撇子,而被老师花大力气纠正,当然,现在这样的事应该是少了。”

“我相信,以上这些举措,自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和要求,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程度上,会不会思维方式会受到禁锢?会不会阻碍创新?”

“这是不是从研究生开始,我们和世界一流水平,差距逐渐增大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应该可以考虑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