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二章 开机发布会(第2/3页)

“哇~”叶嘉颖说了这种安排后,下面的记者们又出现了一些议论声,一位记者站起问道,“叶导,你这是对儿子搞特殊照顾啊!为了考试推迟一周进组,让剧组先拍没有他的戏份,不怕人说肖遥耍大牌吗?这么安排,投资方和剧组的其他人没意见吗?”

“这个我来回答吧,”做为投资方代表,也是电影出品人之一出席发布会的一位叫周天晓的中年男子主动回答道,“让肖遥如期参加期末考试是我们很早之前就商量好的。在最开始做拍摄计划的时候,我们就是计划开机的前一周不拍有他的戏,根本就不存在为了他临时调整拍摄计划浪费人力物力的情况。”

“其实只要不对拍摄进度造成太大影响,剧组为演员的个人事务行方便,临时调整拍摄计划都是常有的事。”这位出品人接着道,“更何况肖遥是在我们剧组还在筹备阶段就已经跟我们商量好了的,对剧组的拍摄进度完全没有影响,所以我们对这样的安排都完全没有意见。”

“男主角如果是其他演员的话,可能也不会有这个问题。”那位记者又继续问周天晓道,“周先生,我想请问一下,选肖遥做男主角,是叶导一个人决定的,还是你们共同决定的?”

“决定演员当然是最后由导演拍板,但我们投资方也非常认可由肖遥来出演男主角。”周天晓回答道。

这位周天晓影视圈内一位资深出品人,老油条了,而且之前跟叶嘉颖合作过很多次,关系很好,肯定不会在记者面前拆叶嘉颖的台,不少记者便又将目光转向了现场唯一一位不是影视圈人士的詹有成。

“詹先生,请问你对叶导这样的安排满意吗?”一位记者站起来问詹有成道。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詹有成的表情略有些紧张,但声音还算是沉稳的回答道,“虽然叶导是第一次执导电影,但是她做为演员拍过许多电影,在专业性方面,我是非常相信叶导的,对她的安排当然没什么意见。”

“请问詹先生在这部电影的参与度有多高?只是把你的故事授权给叶导吗?”那位记者继续问道。

“不是,”詹有成道,“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因为是我的故事,所以叶导非常看重我的意见。前期筹备的时候,叶导邀请我参与了剧本的编写。挑选演员的时候,叶导邀请我参与了除了肖遥以外所有演员的试镜,在最后决定演员的时候,也有询问我的意见。拍摄期间,我也会做为特别顾问出现在现场,为叶导提供意见。”

“为什么是除了肖遥之外的所有演员的试镜?”一位记者敏锐的抓住了詹有成话中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肖遥是唯一一位没有通过试镜就决定的演员。”詹有成如实回答道。

“为什么肖遥没有参与试镜?因为他是叶导的儿子,被内定了吗?”那位记者有些兴奋的问道。

其实电影拍摄的时候并不是每位演员都要通过试镜,导演不通过试镜就钦定某位演员的情况也有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导演对演员足够熟悉,并且演员的演技属于公认的扎实,不会有什么人质疑。

但这里一方面肖遥的年龄比较小,经验也少,叶嘉颖又是他妈,这样的钦定本来就会引来一些议论,另一方面就是做为詹有成的传记电影,肖遥演的又是詹有成的角色,詹有成本来对这个人选是最有发言权的,结果偏偏这个角色没有通过试镜。如果詹有成本人对肖遥出演自己有意见,对叶嘉颖钦定儿子做男主角流露出什么不满的话,这里面可供记者们发挥的空间可就更大了。

“肖遥的确是被内定了,不过不是叶导定的,是我定的!”詹有成笑道,“当初跟叶导谈故事改编权的时候,我提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由肖遥来演我。如果她不能找来肖遥出演,那么这个授权我就不会给她。”

“啊?”不少记者都傻眼了,纷纷问道,“为什么?”

“因为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我在地震期间的经历,而肖遥是唯一一位在地震救援期间出现在灾区现场参与实地救援的明星,不,演员!”詹有成道,“我觉得肖遥亲历过地震后灾区的惨状,对地震的感受是所有演员中最深的,也是最能体会我当时心境的演员,所以我指定必须由他来演我。”

“我靠,肖遥去救灾现场还有这种好处,就这么被认定了一个角色?”不少记者在心里吐槽道。

“虽然你的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合理,但是做为一个非影视制作专业的人士,你提出这么一个要求,是不是有点儿太过想当然了?”一位记者站起来问詹有成道,“你对肖遥就这么有信心?他可只有二十岁,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拍过电影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