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扬首奋蹄 第40节 奇兵(第2/3页)

本来几人对赵国栋竭力推行的企业改制就有些疑虑情绪,尤其是曾令淳,在王益和凌霄两人观点日趋一致的情况下,两人也经常向曾令淳介绍自己一方观点,并且逐渐影响到了曾令淳的看法,这也才会有今天这场常委会上的争执。

赵国栋意识到自己这一段时间只顾关注市里变化和五月份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会两件事情上了,对于区里风向变化有些疏忽。

凌霄和王益渐行渐近他清楚,不过这两个家伙,一个是挂职副书记,虽然明确分管党群,但是说实话接触了这么久,只觉得这个家伙理论水平不错,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对基层千变万化的复杂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只会抱着书本上的一些教条知识滔滔不绝,却不思学习基层干部扎实工作作风,一句话,工作作风飘忽,喜好纸上谈兵,他根本就看不上这种貌似高深大愚若智的角色。

但是赵国栋没有想到凌霄和王益两个家伙居然能把曾令淳也拉进,这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外,曾令淳和他的关系一直相处不错,虽然在工作中有些观点不尽一致,但是总体来说曾令淳对赵国栋的工作还是相当支持的,但是从这一次曾令淳主持区委常委会研究工作的态度来看,情况似乎略略有些变化。

赵国栋并不是觉得曾令淳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而是觉得曾令淳显然更重视凌霄和王益的意见和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的变化,主持会议者给予发言者一个什么样的合适机会和时间,往往也就代表了他的倾向性,如果说除了自己这个书记之外,常委会上另外三个副书记都和自己唱起了反调,那自己这个书记就有些失职了。

“其他几位同志还有没有意见,都可以提出来。”曾令淳语气平静温和,目光如水一般环视周围其他几位常委。

桂全友已经发过言了,肖朝贵和彭元厚也是泛泛说了一些看法,毕竟这是经济方面的工作,和他们关系不是很大,骆育成对于这些话题也不是很熟悉,至于贺同,在这种会议上更是历来随大流,常委会似乎第一次有些偏离了赵国栋预定的轨道。

“曾区长,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魏晓岚整理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笔记本,随手拂弄了一下额际发丝。

“噢?好啊,晓岚,说说你的意见。”曾令淳对魏晓岚这个副手的印象也很好,虽然说不上什么特别密切,但是曾令淳还是相当欣赏魏晓岚的干练的。

“我觉得刚才赵书记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值得我们深思,研究工作就要研究形势。”魏晓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淡淡地道:“为什么要研究形势?我们现在又处于什么形势下?研究形势,我们才能准确判定我们西江区所处的历史方位,为正确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所谓形势,就是直接影响工作的主客观环境,而研究工作就必先研究形势,这是我们当地优良传统和工作经验。”

“我们西江区现在处于一种什么形势下?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的召开已经为全国全省全市指明了我们今后五年发展方向,今后五年我们主要抓什么?归宗到底,还是一句话,抓工作,抓中心工作!中心工作是什么,经济建设!”

“再回头来看看我们西江区的情况,工业生产连续几年萎靡不振,增长乏力,是我们基础不好?不是,众所周知,西江区继承了原来宁陵市底子,基础比全市任何一个县区的基础都好;是市里边不够重视?也不是,市委把赵书记派到我们西江区,而且赵书记还兼任了市委常委,赵书记在花林县主抓经济两年,花林县97年经济总量已经从95年的全市九个县区中倒数第二跃居全市正数第三,仅次于西江和曹集,凌书记从国家中直机关下派下来,曾区长来自我们市计经委,足以证明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西江区的重视,而经过去年干部调整之后,我们区经济形势已经出现止滑企稳的迹象,可以说我们西江区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魏晓岚的突然发力,一下子把包括曾令淳几人在内的所有常委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所有人都对魏晓岚的言谈产生了相当兴趣,想要看看这位刚刚进常委不久的副区长会有什么惊人之语。

“中央和省市两级都确立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我们西江区也不例外,眼下我们西江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临港工业区的即将启动,邻近开发区建设电力设备和材料制造基地的规划即将出台,我们不能坐等。”

“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记得这是洪总理在九届人大会后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提出的本届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的思路,而抓大放小,也是中央确定了的基本原则,西江区企业小而散,都不属于国家命脉型企业,可以说都是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将会随着今后竞争的日益增强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果断放手揭开它们的束缚,从政策和体制上解放它们,让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去搏击成长,而还抱着老观念把它们牢牢攥在手中,到时候只会既害了企业,也拖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