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排场(第2/3页)

虽然刘老师给的估价只有两万人民币,但吴先生却已经很高兴了,乐呵呵的感激道:“谢谢刘老师!”

陈然在将瓷碗鉴定为真品之后,也给瓷碗估了价,他的估价是两万八左右,比刘老师的估价要高一些,这让他意识到了一些自己的不足之处。

对于古董的鉴定,有着异能的他,不会输于任何人,但若是估价的话,相对的来说,这方面,他可能就要薄弱一些,毕竟估价是要受到市场的影响的,想要估出最准确的价格,就必须了解这件古董的整个市场行情。

一些热门方面的收藏,陈然估价还差不多,一些冷门或者就像眼前瓷碗这样的,他就要差上一些了。

意识到这一点,陈然就对接下来的鉴宝过程中五位专家的估价关注起来。

一番没营养的话之后,主持人就宣布了下一件藏品,而这边的郭海和侏儒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赌局,这一次是郭海先说话,或许是第一次就赌赢了,让郭海感觉自己运气不错,也就没有询问陈然真假,直接下了注,下的依然是真品。

第二件藏品是一个鼻烟壶,鼻烟壶属于杂项,就由天中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导师的李老师鉴定。

鼻烟壶,顾名思义,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说起鼻烟壶,也就不得不说一下鼻烟,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系将烟烘烤、去茎、粉、发酵并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约在14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商业化的鼻烟。

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明末鼻烟进口甚少,仅广东一地有人吸闻。康熙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吸鼻烟渐成风尚。

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历代皇帝几乎无不嗜好鼻烟,不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对鼻烟壶的爱好,要更甚于鼻烟,所以御制鼻烟壶也就一直无间断,直至清朝灭亡,在这数百年中,鼻烟壶的制造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精品层出不穷。

鼻烟壶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内画壶,而内画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闻甚广,这事要从乾隆末年说起,当时啊,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

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也没有进行贿赂,尽管等了很长时间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和尚看见,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眼前的这个鼻烟壶是铜制的,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打造而成,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是瓷的,而瓷鼻烟壶又以清乾隆年间制造的为上品,道光朝时以绘制蝈蝈图案的瓷鼻烟壶也很名贵。

鉴别鼻烟壶和鉴别其他的古玩有些不同,鉴别其他古玩,首先要鉴别真伪,接着就是鉴别优劣,这是器物鉴定的常规程序,所有古玩器物的鉴别方法,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惟独鼻烟壶的鉴别,情况却不同,它只需鉴别器质的优劣就足够了,不必考证它的真伪。

大概是烟壶的名贵程度,完全看烟壶质料的高下和作工的粗细,而与产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无关。质料如果确属珍异作工又奇巧,无论它是何时出产,也不管它出自谁人之手,亦为上品。相反,质料平凡,作工一般,即使是康熙、雍正朝所造,为康、雍皇帝所御用,也不值钱。

质料无法伪充,作工也难掩饰。

伪造既得不到好价钱,又不能欺瞒世人,所以烟壶作伪,一无所获,这样使得伪制的鼻烟壶也就极为少见,即使偶而出现,它与真品也无天悬地隔之殊,任何人都能把它分辨出来,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所以对烟壶的真伪,不必十分注意,鉴别烟壶只要考察它的优劣就行了。

鉴于此,李老师在鉴别鼻烟壶的时候,就没有说鼻烟壶的真伪,而是直接给估了价,眼前的这件鼻烟壶,李老师给估的价是三千元左右,或许是觉得这个价有些低,鼻烟壶的主人神情极为沮丧,垂头丧气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