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化石(第2/3页)

陈然把柜门都打开看了一下,除了化石和标本之外还有一些资料,不过这些资料都是日文。

在下面的柜门里,陈然还发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白木箱子,他也打开看了一下,里面是一个个的棉布包,最上面的一个应该是被拆开过然后又随便的包了起来,所以包的不怎么严实。

陈然随手拿出来拆开看了一下,结果发现里面竟然是一块骨骼,应该也是一块化石。

另一个箱子同样也是如此,见状,陈然就又把骨骼给包起来放进了箱子里,这些化石他虽然也算是感兴趣,但也只是感兴趣而已却没自己收藏的打算,显然,这类的文物研究的价值要大于收藏的价值,还是交给那些专家们研究去吧。

本来陈然就准备把箱子重新合上的,但在合上的时候他又释放出了金光能量把下面的布包也随意地扫视了一下,结果这一扫,顿时就让他愣住了。

“怎么可能?”

陈然惊呆了的望着眼前的箱子,呆了呆,随即又赶忙查看了一下其他的布包以及另外一个箱子。

随着查探下去,他脸上的惊呆也渐渐的转变成了目瞪口呆。

“这东西怎么在这里?”

“不是在阿波丸号上吗?”

……

任陈然想象力如何丰富,他也无法想象的出这东西竟然会掩藏在这样的一个小小储藏室里,更无法想象的出令整个世界都众所瞩目的稀世瑰宝竟然会被自己发现,这种感觉就好比是和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似的。

虽然陈然也想象过凭借着自己的异能发现一些宝物,但眼前的这种宝物他却是想都不敢想的,感觉离自己太遥远了,可现在竟然就这么突然的出现在自己眼前了,怎么感觉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陈然没想太远,虽然眼前的事情让他感觉着有点不真实,但事实却确确实实的发生了,把手电筒放在一边,他就怀着说不出的心情从箱子里抱出了一个较大的油布包。

小心翼翼的把油布包放在中间的展柜上,然后陈然就拆着油布包起来。

陈然动作很轻,而这个油布包包着的东西显然不止一层。陈然首先拆开了外面的医用布,然后又拆开了一层白色的粉纸,接着则又拆开了一层棉纱布,随后则又是一种棉布,这还没完,随即又是白棉纸,然后是细棉布,一共包了六层,直到这时候,里面被层层包着的东西才算是裸露了出来。

却是一个头骨。

准确的说是一个头骨的化石,又叫“北京人”头骨。

没错,陈然在这个箱子里发现的就是“北京人”头骨。

“北京人”头骨的大名想必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科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属于早期人类的两颗牙齿。同年10月,北京科学界报道这一重要发现时,立即轰动了国内外。后来科学家决定把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命名为“北京人”,以后又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其后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联合起来,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进行挖掘工作,在挖掘工作的第二年,我国两位能干的青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裴文中,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们精力充沛,给整个现场带来了生气。到了1929年,震撼世界学术界的奇迹终于发生了: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时间是这一年的初冬,工作人员在发掘过程中,突然看到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

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现了许多动物化石。

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洞里觉得更冷了,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

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人们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

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这一夜大家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清早,裴文中就派专人把这个大喜讯报告给北京城里的地质调查所。又过了几天,12月6日,裴文中亲自坐着汽车,用他自己的两床被子和褥子、毡子,包着这稀世珍宝护送到城里。

1936年贾兰坡又先后在猿人洞发现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前后一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腥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