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省长的底线(第2/3页)

庄华扬也不勉强,笑道:“那好,就等下次吧。”

“柳俊,永兴公司可能会撤诉。”尹昌辉在电话里说道。

尽管柳俊已经回到南方市上学,尹昌辉还是会和他通报案子的情况。柳俊估计这也是尹宝青的意思。你小子既然掺和进来了,就别想完全撇清。

尹宝青与龙铁军先后插手进来,别看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N省的政局已经波涛汹涌了。

“撤诉好嘛,省得你劳神费力的。”柳俊笑了笑,说道。

“嗨,你说得轻巧。我为这个案子,可是精心准备了两个来月,现在可好,一句撤诉,全白费力气了。”尹昌辉很是不爽。

这也可以理解,年轻人,谁不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啊?尤其尹昌辉,其实是很想借这个案子奠定自己在中院的地位。毕竟老靠父亲的牌子也不是个事。

可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家要撤诉,你尹法官也不能拦着啊。

柳俊笑道:“昌辉,这个案子,我看还是撤诉好。能够不得罪人,还是尽量不得罪人吧。至于表现嘛,你现在已经做了审判员,还怕以后没表现的机会吗?”尹昌辉想了想,也觉得柳俊说的有道理,便即将先前的小小郁闷抛开了。

放下电话,柳俊略略沉思,又抓起电话给柳晋才打了过去,将情况通报了一下。

柳晋才在电话里头笑了一声,淡淡道:“撤诉不撤诉都没什么关系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案子的问题啦。连张省长也在关注天马广场的工程质量问题了。”柳俊先是一愣,随即恍然。

其实关于天马广场的建设,张光明与胡为民之间,也是有矛盾的。胡为民认为既然天马广场建在大宁市,就应该由大宁市来主导。就投入的资金而言,市里的比率也不必省里少,凭什么非要由省里来主导?

但在张光明看来,这个工程不但是他的政绩工程,由谁来主导更关乎一省之长的威望,由下级的大宁市牵着省政府的鼻子走,太没有道理。不管怎么样,凡事总要讲究个上下尊卑,先后顺序吧?

张光明上任一来,一直保持着相对的低调,忙于修路建广场,处理具体的经济建设事务,摆出了一副“经济省长”的模样。对于N省的“内部事务”似乎兴趣不大。

因为N省地处内陆,由于历史原因,本地派的实力十分强大。廖庆开与胡为民各成体系,在高层都有很强力的支持。几年前,中央“空降”罗梓荣主政N省,就有个“掺沙子”的意思在里头。而且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只不过风云变幻,罗梓荣忽然败走麦城,本地派趁机坐大,反比以前实力更强。尤其是廖派,不但占据省委书记的宝座,而且严玉成与柳晋才先后入常,除非中央调走廖庆开,不然已经很难摇动。

张光明孤身而来,自不愿与如此强大的势力正面冲突。

何况廖庆开、严玉成、柳晋才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脚踏实地干工作的实干型领导,很合张光明的脾胃,配合好了,张光明也很容易出政绩。

省委书记管全盘和干部,作为一省之长,主要政绩还是要落在经济建设上头的。

但是就目前国内大势来看,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不是非常的好,思想领域的碰撞已然展开,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此前几年,东欧一些国家政体发生剧变。针对这个情况,国内部分领导人对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提出了一个“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甚至有人公然在报上提出: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是年十二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在首都召开,会议集中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问题。根据最高首长在七中全会前夕的谈话精神,一号首长在全会开幕式上重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

尽管如此,已经有好几个重要城市的党政一把手,因为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而遭到了调整。某省一个经济发展极快的城市,市委书记甚至被调任省总工会副主席的闲职,令得许多一门心思抓经济的领导干部大吃一惊。

一叶知秋!

张光明这个省长也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一些。

这些情况,作为一个穿越者,柳俊的记忆中多少也有些印象,对张光明的处境自然能够理解。天马广场虽然是由省政府在主导,主要承包商最终却落到了华苑建筑公司的头上。柳俊估计,这也代表了张光明的一个态度——尽量和本地派势力搞好关系。

只要能将工程建设好了就行,由谁来承包,甚至直白一点说,由谁来赚钱,并不是张光明很看重的问题。一个五十三四岁的省长,正是前程无量,确实不会也不应该纠缠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