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小火苗蹭蹭蹭!(第2/3页)

说到这里,他得意地道:“其中报价最高的一家,给出了两百万美元的报价!”

不怪他得意,对于一部中国电影来说,在欧洲电影发行市场所能得到的待遇,可能比一部美国的小成本独立电影还要不如,两百万美元买断德国和捷克两国的发行,这个价格真心不低了。

事先了解过行情的傅学隆果然就有些激动,赶紧问:“你答应了?”

约翰·戴斯微微一笑,有些倨傲的矜持,嗯,铁铁的美国奸商范儿,“我拒绝了!”

李谦抿嘴,傅学隆一愣。

但紧接着,约翰·戴斯就丢掉了他的矜持与倨傲,又扭头对李谦笑道:“而且,虽然报价不一样,但他们四家发行商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同的要求!”

“什么?”

“他们要求咱们的这部电影在完成了电影节规定的最低播放场次之后,必须立刻停止放映和售票!”

“所以,你……”

“我拒绝了!”

傅学隆翻个白眼,李谦哈哈大笑。

现在在电影节上卖票放映,肯定要分给影院和电影节官方一些钱,但那个比例非常低,卖的票就是德国的马克,而且还场场爆满,所以,别看只有一个放映厅,但你要认真算的话,每一场的放映,都能带来两三千块华元的纯收入!以目前一天放映五场的排片来说,一天就是妥妥的一万多块入账!

当然,电影节嘛,钱是小事,更关键的是,看的人多了,才会更加的有利于这部电影在德国和欧洲的口碑扩散!

口碑越好,电影节官方肯定越重视,这是必然!

看的人多了,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平台在称赞这部电影,那么,即便是电影节的评委,也不得不考虑民间的舆论所带来的压力。

但反过来,发行商们已经确定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已经可以挣钱的电影,出于利益的动机考虑,他们其实是并不太希望这部电影的口碑继续发酵下去的!

甚至于,如果极端一点的话,说不定他们并不希望《红高粱》获奖!

说来奇怪对不对?完全不合常理嘛!

但其实,这里面是有一本账的!

电影放映多,口碑好且持续扩散,电影节官方重视、欣赏,最后给了奖,甚至可能是大奖,那么当然的,拿了大奖的片子,发行工作就会好做很多,正常情况下,发行商把电影发行权买断之后进行放映,票房也会比较可观。

但问题是,一部败走电影节的失意电影,是什么价?拿了大奖,尤其是如果拿了金熊奖、银熊奖之类的,又是什么价?

尤其像《红高粱》这部片子,现在口碑已经打出去了,如果能在现在抄底买断的话,即便是后续没有得奖,他们也完全可以打着“这是一届遗憾的电影节,因为连《红高粱》这样的杰作都没有获奖”的噱头,再不然把李谦搬出来,等等,有的是各种手段可以宣传,票房未必就真的少多少,但买断的钱,却会少了好大好大的一截!

两边的收支核算完了,一比,很可能《红高粱》没获奖他们反而赚得更多!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碰到的并不是全无国际发行经验的菜鸟导演,而是一个并不太把欧洲的发行权销售收入当回事的李谦,和一个对国际发行规则中的猫腻了解到一清二楚的约翰·戴斯。

所以,得到了授权的约翰·戴斯可以既不用犹豫又不必请示,直接一口回绝,拒绝了收到的所有报价!

……

同样是下午,约翰·戴斯坐下聊了好大一阵子刚走,廖辽就突然把电话打过来了——她在美国突然接到柏林电影节官方的邀请,对方希望她能出席柏林电影节的闭幕式,并负责为本届电影节的部分获奖者颁奖!

这件事情,来的很突然。

其实不管是柏林电影节也好,还是欧洲的另外两大电影节,很多地方、很多规则设置的貌似随意,但那么多届办下来,其实都已经有章程可循了。

就颁奖嘉宾这一点来说,欧洲三大电影节近些年压力很大,欧洲电影在全球的整体影响力持续下滑,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拯救电影节,为了保持对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三大电影节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注重宣传、造势、拉明星助阵、站台等等这些此前他们并不太注重的方面。

最典型的就是,尽管一再鼓吹自己在坚守电影艺术的阵地,且从不掩饰自己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鄙视,但是最近几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却步调一致地开始积极拉拢美国的大导演、大明星和大制作。

哪怕你不参与评奖,过来转一圈做个宣传,电影节官方也都是欢迎之极!

只要咖位够,只要你愿意来,电影节就会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