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掌舵人(第3/4页)

他或许是一个很合格的,甚至很优秀的制片人,去做发行搞谈判,他也很有能力,但是,让他去执掌这样大的一家电影公司,尤其是还是一家处在动荡中的电影公司,他却显得有些不够分量——能力和历练,估计也差一些。

不过还好,否定他并不难,而且他此前也已经表态过,自认自己不够资格去掌管哥伦比亚,甚至,他还推荐了另外的人。

随后,李谦问:“大卫·艾默奇呢?”

齐洁闻言有些犹豫。

在收购期间,大卫·艾默奇作为哥伦比亚的高级副总裁,虽然态度暧昧不明,但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反对明湖文化收购的话,反而对李谦个人倍加称赞,而且上午去到公司与他谈话,也可以感觉得到他对哥伦比亚被收购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反感,对于来自中国的明湖文化,也态度友好。

这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人——目前对于明湖文化来说,想要融入好莱坞的圈子,只要是不反感明湖文化的人,就是可以合作的人。

而且,约翰·戴斯极力地推荐大卫·艾默奇。

作为一个对好莱坞了解很深的人,约翰·戴斯自己或许不适合担任哥伦比亚的执行总裁,但他对这个人选的建议,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更何况,他现在就已经是哥伦比亚的代理执行总裁,把他顺势扶正,去掉“代理”这两个字,对于明湖文化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种人事变动方案了。

但齐洁仍然很犹豫。

片刻后,她道:“根据过去的资料来看,大卫·艾默奇是一个偏保守的人。”

李谦沉默不语,只是缓缓点头。

顿了顿,齐洁又道:“而且,过去在格伦夏尔担任执行总裁期间,格伦夏尔是坚定的改革派,大卫·艾默奇所做的工作,就是用略偏保守的方案,来中和掉格伦夏尔的激进。所以,让他暂时担任执行总裁,或许并无不可,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记得你说过的,我们需要时间。之所以不惜代价的快刀斩乱麻,不就是为了争取出时间来,把哥伦比亚这边捋顺吗?如果让大卫·艾默奇担任执行总裁,或许公司可以很快稳定下来,但我觉得,估计很难有什么进展和变革。”

李谦再次点头。

这正是他也为之深深顾虑的。

约翰·戴斯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在推荐大卫·艾默奇的时候,他一再强调,大卫·艾默奇可以为哥伦比亚带来现阶段最重要的“稳定”。

但李谦需要的,是适度的稳定,是不动荡,却绝不是大卫·艾默奇这种保守的稳定——哥伦比亚已经亏损了十几年,难道继续稳定的亏损下去?

然而他也很犹豫:大卫·艾默奇的确是目前已知的人选中,代价最小、动荡最小的人选了。

只是还不够合适罢了。

齐洁看着李谦,道:“要么,就让他先这么干着,先‘代理’一段时间?然后,咱们慢慢选着看?什么时候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再把他换掉?”

李谦坚定地摇头。

旋即,他站起身来,在硕大的客厅内走动着,一如他此前面临收购遇阻时候的面色沉毅,而且沉默着。

这个时候,齐洁就不说话了。

在她心里,李谦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目标坚定,且决不妥协。他会把很多事情都完全甩手给自己,对自己有着百分之一百的绝对信任。但是在某些时候,某些事情异常重大,重大到自己感觉已经被压得直不起身来的时候,他总是会第一时间发现,然后立刻把那千斤重担接过去。

并且,他会在经过一段沉默之后,迅速地做出决断。

或许会有些牺牲,或许并不尽善尽美,但他的决断一做出来,自己肩上的担子就会立刻被卸掉了——而事实上,过去的几次决断最后被证明,他是正确的。

比如当时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面临华歌唱片的过河拆桥,面对华歌唱片那样的庞然大物,自己有些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李谦却坚定地给出了方向:他既然轻视我,那就给他点厉害瞧瞧!

再比如前不久的收购。

三十一亿,看似是多花了不少冤枉钱,但齐洁知道,只要接过哥伦比亚之后能把这家公司盘活,那么,别说几亿,就算是多砸十亿进去,盘活之后的哥伦比亚,仍然会让他们大赚特赚。

只是,让她自己,是没有魄力去下这个决心、给出那个价格来一锤定音的。

而现在,似乎又到了这样的时刻。

约翰·戴斯被自己和李谦一起毙掉了,现在,大卫·艾默奇感觉勉强还算合适,至少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人选,应该算是合适的。

但是李谦似乎已经把他毙掉了。

尽管约翰·戴斯一再力荐,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