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激情昂扬与能力不足】(第2/2页)

张朝扬想了想,点头道:“我试试看。”

张朝扬对员工提出的建议都从善如流,这就是他的创业风格。非常宽松,有时候员工上班干其他事儿也不管,各种建议他都会考虑,同时也不太懂得拒绝人。所以在历史上,从搜狐网走出去的老人,一提起张朝扬都是赞誉有加,感谢张总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但是,慈不掌兵,张朝扬其实非常不适合当老板。

刚开始创业的张朝扬,什么意见都听,什么方向都尝试,员工犯错了他也不忍太过处罚。这就导致他没有威信力可言,而且内部管理非常混乱。

同时张朝扬的权力欲又很旺盛,或者说,他什么都想过问,不相信手下能把事情独立办好。直至搜狐开始第二轮、第三轮融资,部门结构变得复杂起来,张朝扬更是什么都想抓,并让部门领导之间互相制衡,无法做到职权下放。

于是乎,搜狐不断培养人才,却又不能完全发挥人才作用。往往是张朝扬亲自主抓哪个项目,这个项目就做上去了,他一放手又落下来了,人才与人才、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内耗非常严重。

其所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张朝扬没有培养起自己的核心团队,创业十年还是孤家寡人。

这些人才无法得到晋升,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于是纷纷出走。同时还对张朝扬感恩戴德,因为张朝扬培养了他们,教会了他们,给了他们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这就导致搜狐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培养出的各种网站创始人、CEO数不胜数,甚至其中有好几个回过头来跟搜狐抢市场。

此时的张朝扬还可以补救,对于那些出走创业的人才,他完全可以投资扶持,搞出一个规模庞大的“搜狐系”。雷军就是这样做的,从金山走出的那些人才,雷军进行了很多投资,最终在互联网界形成“雷军系”,小米能成功就离不开“雷军系”的帮忙。

但张朝扬也没发展派系的思路,人才走了就走了,他根本不管,导致搜狐越来越没存在感。

直到2007年,搜狐创业十年,张朝扬才猛然醒悟,开始反思自己的管理缺陷,并把手中权力逐渐下放出去。但那时已经有些晚了,错过了搜狐发展的最好时机,从此始终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地位。

2007年以前的张朝扬,就管理能力看来,属于部门经理级别,让他领导大公司就是个悲剧。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让一个师长指挥一个军,让一员负责冲杀的猛将去当元帅。

宋维扬很想给搜狐找个大管家,不能由着张朝扬的性子胡来。

当然,现在还没必要,毕竟公司规模很小,张朝扬那部门经理的管理手段足够了。